62、拍電影的齷齪事不斷(2) (3010字)
演了一半,麥當娜才發覺並不是那麼回事。她演的卡倫並不總是忠厚老實,和氣可親。她對作者凱文?塞薩姆斯說:“開始我還不知道,這是個遭人罵的角色。後來劇組的人都把我當成潑婦,一個罪惡深重的幽靈來看待,我才恍然頓悟。”
麥當娜放蕩不羈、獨來獨往、為所欲為的本性對她的感情生活影響很大。她這樣說:“我覺得被人打得潰不成軍,一敗塗地.我非常難過,因此幹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來。”
真該死!偏偏又挑了這樣一個角色。
彩排的每天晚上,麥當娜關掉臥室的燈,呆呆地坐在漆黑的夜幕裏,醞釀情緒,體會生活的悲歡離合,然後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去了!親愛的卡倫。
直到最後,劇本還一直改來改去,令麥當娜深感不安。她說:“每天晚上都有一種被人粗暴強奸的感受”。
幾年以後,當麥當娜接受《名利場》記者訪問時說:“馬米特一點跟人合作的精神都沒有,我覺得此人隻對法西斯匪徒感興趣。”盡管如此,麥當娜還是聽從作者馬米特的安排。總的來說,這不是麥當娜感到不舒服、不開心的主要原因。
1984年,由於馬米特的《船形大峽穀》的問世,他被授予普利策文學獎.這是美國在文學、音樂和新聞界內頒發的一種年獎。
話又說回來,戲劇《奮起直追》激起了明星之間的仇恨和嫉妨。當然,現在大家公認那是“麥當娜傑作”。原來計劃是,先在林肯中心的米茲斯新屋劇院上演。但是,問題就來了,那個叫帕蒂?魯朋的女演員因為麥當娜把她主演《艾維塔》的機會給奪了過去一直耿耿於懷,而魯朋又偏偏剛在林肯中心的另一個劇院演完卡爾?波特的《隨風而去》。麥當娜一來,豈不是把她給衝了。
這說什麼也不行!
帕蒂?魯朋陰奉陽為、皮笑肉不笑,來了一張大字報:“魯朋小姐想告訴有關人士,這個劇院一個時期隻能接待一個西西裏歌劇女主角。請好自為之。”
威脅?警告?還是心虛怕事??
說來也巧,有關人士突然宣布改變原計劃。為了讓更多的觀眾能欣賞到這場高水平的演出,也為了賺取更多的票房收入,就決定改到一個更大的劇院——國家劇院上演。
3月3日。富麗堂皇的國家劇院座無虛席。隻可惜西恩沒在,他和邁克爾?J?福克斯去東南亞拍影片《戰爭起因》去了。但是,那幫刻薄的批評家卻不請自來。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丹尼斯?坎寧安揚言:“縱觀整個演出,不難看出麥當娜是個蠢貨。她根本不稱職。你瞧她那笨樣,走特費勁,讓人看著惡心,整個一機器人,受控於千裏之外。”
“華盛頓郵報”的戴維?理查德談到整個戲劇演時,快言快語,直截了當:“就數麥當娜最臭,什麼水平?”
《紐約》雜誌的約翰?西蒙口口聲聲讓麥當娜找個老師學兩招再出來演——夠損的。
當然,重炮強敵之下,也有叛國投敵、大獻殷勤者。“紐約郵報”的克萊夫?巴恩斯,人家不願得罪名人麥當娜,誰知道那一天還會求著麥姐呢,“麥當娜的表演有一種言不盡意的魅力,以後會照亮百老彙的所有街麵。”
隻可惜,孤掌難鳴。無人響應。
紐約“每日新聞”登了霍華德?基塞爾寫的一篇評述,危言聳聽地說:“不,麥當娜不會演戲。”
瞧見了,記者唾沫彙成河,麥當娜要不會水遁,非得淹死不可。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怪不怪?一點也不怪!
全國最有影響的戲劇評論家、《紐約時代》評論員弗蘭克?裏奇卻偏偏看中了麥當娜,特欣賞她的傑出表演。他讚不絕口:“麥當娜的表演機智靈敏、一絲不苟,特有章法,喜劇色彩濃厚。”
弗蘭克的話像一顆顆炮彈在同行中炸開了花,有不少人怒發衝冠,覺得他特可恥。坎寧安說:“我被他激怒了,我覺得弗蘭克這麼一搞,喪失了理智……他應該向所有他批評過的男演員道歉。這個家夥當評論員不稱職。”
麥當娜怎麼想?無論她做什麼事情,總有人出來攙和,放煙幕彈,麥當娜見得多了,自然習以為常。她不緊不慢、從容不迫地說:“我要的就是這效果。有人想盡千方百計來搗亂,不讓我有立足之地。有人則不一樣,我喜歡並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