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引子(1 / 1)

第1章:引子

公元2007年11月30日,新華社發布了一條重大消息——《中國考古界重大發現!浙江良渚發現“中華第一城”,價值直逼殷墟!》。新聞說,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外界公布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在良渚遺址莫角山四周,發現了良渚文化時期完整的古城牆基址。初步考證,古城使用下限距今4000年以上,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總麵積達290多萬平方米,約是北京故宮的4倍,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古城址,堪稱“中華第一城”!專家稱,這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人類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良渚文化是距今4000-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環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它仿佛如無緣之水,突然興盛,很快達到了極其繁榮的頂峰,以精美的玉器為代表,流行鳳凰崇拜,巫政一體,飯稻衣麻。在千年繁榮之後,又嘎然而止,不知所終。近年來,在世界各大拍賣市場上,以玉琮、玉璜、玉梳背為代表的良渚古玉,受到熱烈追捧,頻頻拍出天價。

發現良渚古城的消息不脛而走,因為古城很可能是良渚人的都城,堪稱鳳凰之都,傳說黃土之下遍布價值連城的古玉。一時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懷揣著不同的目的,齊齊湧向良渚。連一直冷冷清清的良渚文化博物館,也變得人頭湧動,大批遊人紛至遝來,爭睹古城真容,在千年古都舊址上感歎一番,真是滄海桑田變幻莫測。

直到第二年夏天,這股熱潮才漸漸消退。

這一天,博物館空曠的展廳裏,隻有零散幾個參觀者,冷氣過分充足,坐在角落裏打瞌睡的保安不得不披上一件外套。

一個小姑娘,約莫四歲吧,踮起小腳,把胖乎乎的下巴擱在玻璃展覽櫃的斜麵上,她拉拉身邊大人的衣角,奶聲奶氣的說:“媽媽,一個小屋子。”她媽媽是個三十歲左右的少婦,她的目光被一隻嵌玉紅漆木杯深深吸引,並沒有理睬女兒。

小女孩探出頭,努力想看明白,小陶屋裏麵究竟有什麼。看了很久,她又拉拉媽媽的衣角,這一次用了很大力氣,幾乎把媽媽的紅格子棉布襯衣拉斜了,她說:“媽媽,媽媽,小屋子裏有小人,小人對我笑。”

少婦很詫異,連忙俯下身子,發現孩子在看一些陶豬、陶狗之類的小玩意兒,當中是一個小陶屋,房頂兩麵方形、兩麵三角形,表麵刻畫著淩亂的線條,似乎是模仿草條竹枝的樣子,每個坡麵上都有小小的一個三角形氣窗,氣窗黑洞洞的。

她笑了起來,孩子的想象力真是豐富,應該抓住機會教育一番,隨口說著:“哦,寶寶真能幹,看得很仔細。”很快找到了關於陶屋的介紹,默讀起來:陶屋,應屬於陶製玩具,但是卻保存了5000年前良渚文化時期的建築形式……特別是出土於高規格貴族墓葬,墓主女性,陪葬有玉琮、玉梳背、玉璜,以及眾多玉璧,出土時被緊握在手掌腐骨中,令考古學者大為驚歎……

說明之下附著小幅照片,記錄了發掘現場的情景,小陶屋斜落在幾根形如枯木的腐爛掌骨中,與周遍散落的陪葬玉器格格不入。

“媽媽,媽媽,你看,小人哭了!”小女孩興奮得叫起來,聲音在空曠的展廳裏顯得十分突兀。

少婦突然打了個冷顫,又刺又麻的感覺,象一桶冷水兜頭淋下來。她神經質的轉頭向四周打量,除了那個一直在打瞌睡的保安,沒有其他參觀者,她連忙拉起小女孩,說:“走,寶寶,這裏太冷了。”說完,也不管女兒是否願意,幾乎是半拖著孩子,逃也似的離開了展廳。

仿佛有一種若有似無的聲音,貼著展廳的大理石牆麵,飄飄渺渺四處遊走,似乎訴說著無盡的幽怨、愛戀、離別。

小陶屋,靜靜放在展櫃中,一束燈光呈圓柱形籠罩了它,好像沐浴在燦爛的陽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