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陰謀出籠(1 / 2)

第三章 陰謀出籠

吳祿貞雖是名正言順的欽差大臣,但也知道朝廷昏庸、官吏腐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何況,他的確是個革命分子,在日本留學期間,就結識了孫中山先生,組織了興中會,其間還回國參加了唐才常的大通起義。張之洞本要殺他的,可是吳祿貞慷慨激昂的一番演講,更顯示出膽識與才幹,對這樣的優秀人才,他真舍不得殺呀。現在吳祿貞捅了漏子,他是慈禧麵前的紅人,若不出麵,沒人救得他了。

慈禧看了張之洞的奏折,麵容和緩下來,肅親王趕緊說:“這吳祿貞是道光庚戍年進士吳鼎元之後,自幼習文練武、豪氣過人,是大清首批選送日本深造的留學生,是新軍中不可多得的人才,隻因在外留洋幾年,對大清立法律例均未深加考致、輕率疏漏、應當量予薄懲。但朝廷正當用人之時,還望太後寬恕。”

慈禧沉吟片刻,意態平和了:“既然善耆和張之洞都誇他是個人才,那就免了他的死罪吧。”

殿堂下站著的徐世昌是個何等聰明的人,從從太後嘴裏聽出“人才”兩字,趁機跪請慈禧:“既然吳祿貞是個人才,邊關缺將,請太後開恩,允許為臣帶在身邊做個助手吧。”

雖有兩個大臣保舉,但吳祿貞決不是個安分守己之人,留在北京是個禍害,徐世昌帶到邊關去,在那人跡罕至的地方,自然會安穩點,既給兩位老臣留足了麵子,又將他與那異花一樣處理,埋在地下不見天日……

慈禧想是這樣想,話到嘴邊卻變樣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先革職留辦再說!”

公元1907年(清光緒33年,日明治40年),韓國,漢城。

日本駐韓使館是這裏最好的房子,血紅的膏藥旗趾高氣揚地飄揚在屋頂,給整條街都罩上了不祥之色,朱紅大門上掛著統監府的大牌,如血盆大口裏的黑牙,顯得陰森恐怖。四名荷槍實彈的日本衛兵端著上了刺刀的38年式步槍(也就是著名的三八大蓋)把守著大門,上街朝鮮人大多繞道而行,實在要走過這裏,也都逃命似地匆匆而過。

忽然,兩匹高頭大馬飛馳而來,馬上是兩個長衫禮帽打扮的男人。兩騎無視麵前的太陽旗和衛兵槍口上明晃晃的刺刀,居然對著大門衝去,附近的朝鮮人都替他們捏了把汗:“這兩個中國商人,活得不耐煩了?不是找死嗎?!”

隻見他們如若無人般的直接在使館門前翻身下馬,門口值勤的衛兵竟然向他們行立正禮,跟著裏麵有士兵把他們的馬匹牽了進去。兩人疾步走向內殿,馬上有人迎了上來,領他們進了裏間。

裏屋當中正坐著的是日本駐韓最高長官,多次出任首相——時任韓國統監的朝鮮太上皇——日本天皇睦仁(明治)親封的伊藤博文公爵。

1905年,即日本在日本海海戰(對馬海峽海戰)獲勝後,伊藤博文被任命為首任韓國統監,並於1907年迫使朝鮮簽訂第三次日韓協約,將朝鮮變為日本的保護國。但是伊藤博文本人是反對日韓合邦的,在1909年的閣議中他便公開表達反對立場,表示“合並是長期的問題”,這與許多參與日本對朝鮮政策參與者的想法並不同。當然,他是從日本的利益角度出發考慮的,是使日本邁進現代化國家、成為近代世界列強之一的功臣,但由於其一貫奉行對外擴張政策,在日本國內外都有截然不同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