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別讓得失之心毀了自己(2 / 2)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沒有無付出的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隻想別人給予自己,那麼“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春秋末年,齊國的國君荒淫無道,橫征暴斂,逼取於民以無度。齊國的貴族田成子看到這種情況後,對他的下屬說:“公室用這種榨取的手段,雖然得心不少財富,但這種獲取‘取之猶舍也’。倉儲雖實,但國家不固,終‘嫁衣’。”於是田成子製作了大、小兩種鬥,打開自己的倉儲接濟饑民,用大鬥出借穀米,用小鬥回收還來的穀米,“予民於惠”,於是齊國人民不肯再為公室種田效力而投奔於田成子門下,一時“民歸之如流水”。田成子用這種大鬥出小鬥進的方式,借出的是糧食,收進的是民心。貌似給予,實則得到。果然,齊國的國君寶座最後為田氏家族所得。史學家範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一語道破了這種得失觀。

得與失互為轉化之效果,有時也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見到的,但懂其中奧妙的人,會掌握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人十分真誠,感動了一個具有真才實學卻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馮諼。馮諼在受到孟嚐君的禮遇後,決心為他效力。一次孟嚐君要叫人為他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說他願去,但不知用催討回來的錢,需要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家裏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貧困,聽說孟嚐君的討債使者來了,均嘖嘖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律作廢,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夥的麵,我把它燒毀,今以後,再不催還!”說完,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完了。

薛邑的百姓沒有料到孟嚐君如此仁義,個個感激涕零。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討的利錢呢?馮諼說,不但利錢沒討回,借債的債券也燒了。孟嚐君便大不高興。馮諼對他說:您不是要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回來嗎?我已經給您買回來了,這就“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果然,數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齊相不保,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全城出動,夾道歡迎,表示堅決擁護他,跟著他走。孟嚐君甚為感動,這時才體到馮諼“市義”的苦心。這就叫“好與者,必多取”,小的損失可以換取大的利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得失問題就是對貢獻與索取、獲與舍棄之間關係的平衡和把握。

有沒有不在乎個人得失的人?有。有的人不計名利,隻是奉獻,為了他人的幸福,寧可自己少得或不得,寧可失去自己的利益,從不斤斤計較。有的人為了某種主義、某種思想,甚至於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如今,有關得失,社會流行的準則是:該得的就要得,該失的就失,而不該得的就一點都不要得,不該失的也自然不應失。

是不是得失之間的關係就簡單到如此明了的地步呢?當然不是。當得失與人的智慧,與人格、節操,與人的道德、法律結合之後,就會得異常之複雜,處理其間的關係就變得異常微妙、艱難了。

總之,商人應該拿得起,放得下。過分計較一時之得失,是做不大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