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3

吳橋鎮發生的這一起小小的嘩變,起先從中央到山東的地方官誰也沒正眼把他們瞧一眼。孔有德手中隻有區區八百人的疲憊步兵,從吳橋小鎮到登州重地,沿途有許多戒備森嚴的軍營,孔有德、李九成能有多大的活動空間呢?可是,後來孔有德、李九成兩位粗人,硬是采取滾雪球式的笨辦法,把這一樁小孩子過家家式的兵變做大了。

朝廷中的高官們才心底發慌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登萊軍團在全國軍事布局中的二奶地位以及失去家園、流浪到關內謀生之遼人遼兵的私生子地位,是造成此番遼軍一呼而百諾兵變的主要成因。

孔有德倒戈殺回山東半島,首先進入的臨邑、陵縣、商河、青城諸城,是餘大成的轄防之地。

山東巡撫餘大成注視著這支迅速壯大的隊伍許多天,說實在話,這時的餘大成倘使橫下一條心,放手與孔有德一搏,孔有德未必就一定可以把餘大成擊垮,隻是當時的餘大成有私心。孔有德是登萊巡撫孫元化的人,禍是孫元化闖下的,自己又何必為孫元化做一隻出頭鳥呢?而且,餘大成瞧孔有德的陣勢,是直撲登萊半島的。餘大成便隻派了一支偏軍,在孔有德經過的路段,象征性地接觸了一下,隨即退還。孔有德、李九成果然不追逐,目標直插遼兵的主要集散地——登州。

孔有德、李九成這一支疲憊之師竟然相當順利地走進了登萊地麵。現在,孔、李這支部隊麵對的是遼人曬黑了的熟悉麵孔,鄉音不改的語音,這就有了一種子弟兵回到了根據地的感覺。

登萊軍團的底子是孔有德、李九成同種同源的八千遼兵,餘大成敷衍塞責,孫元化便麵臨著空前的壓力了。當時,孫元化手下的遼兵人心浮動得相當厲害,作為一種臨時的應激預防措施,孫元化隻好嚴令孔、李聯軍經過的各郡縣嚴陣以待,切勿輕易出城邀擊,以免給亂軍可乘之機。如此,走得興高采烈的孔有德、李九成一軍,即於崇禎四年(1631年)十二月,亂哄哄地湧到了登州城下。明泰昌版“登州府誌”府城圖登州城在名將戚繼光的手中,大明即著意予以經營了。它的三麵是依險要山勢而築的峭拔城牆。城頭擺放著葡萄牙軍人公沙的西勞攜來的寒光冽然的西洋火炮。臨海的一麵,另建了一個實戰價值頗高的水城。當時,停泊著托朝鮮國王從海外購置的四十艘戰船。所以,它也是明朝重要的一個海軍基地。

當時,登州的城防應該算得上是固若金湯了,隻是,有時決定戰爭的勝負指數卻不僅僅隻是地理與武器的簡單加權。

守城的官兵組成中,一支是大明著名的軍事理論家、登州總兵張可大銜領的浙江兵,它的忠誠度測試可達百分之百。另一支守城的主力卻是與孔有德叛軍背景相同的遼東兵,這便是登州城防禦力量中頗令人提心吊膽的一個環節了。

起先,孔有德、李九成領著這一隊叛亂的遼東兵,像山澗中喧囂而來的一股洪水,興奮地從登州城牆外的南麵走到西邊,又從西邊走回到南城外的野地中。不過,要講到這一場兵變的前途以及隨之展開的攻堅手段,孔有德、李九成二人的心底其實都是迷茫的。

孔有德這一次的起兵,原本就來得匆忙,手中沒有威懾力強勁的重武器。麵對高大堅固的登州城防,孔有德隻能望城興歎。

所以,麵對趾高氣揚的孔有德叛軍,孫元化抱定一個閉城固守的宗旨,這其實也是一個上策。孫元化隻需在城樓上恬靜地觀察著孔、李二人的臉部表情變化,隻要孔有德臉上的那股兒高興勁像凜風般地從樹梢刮了過去,屆時,這一支烏合之師的疲態自現。

隻是,當時登州的主力戰將張可大卻未必讚成孫元化的看法。講起來,像張可大那樣的正途將官,在大明的官場上的名氣與底氣可要比半個科班出身的孫元化硬朗了許多。他的祖先曾經在俞大猷、戚繼光的王牌軍中立過大功,他是憑著世襲南京羽林左衛千戶的一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步入官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