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1 / 2)

第六回

一聲“慢”千金難買

“兩門拳”百世相傳

按下聶利公撕劉德勝這一節暫且不表,先來幾句弦外之音。俗話說:“潑了燈盞流了油,有人歡喜有人愁”,今天來看打擂的,都是本鄉本土的黃梅佬和廣濟人,按常理這些人應該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而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就拿嶽佐成和吳八姑這小兩口子來說吧,從一開始,就有點一個背向東,一個背向西。

嶽佐成一來便僅僅抱著一個信念,要決一死戰。八姑在家還未動身就懷著一個目的,要弄清山東老家來的這個劉麻子到底是什麼人。來到擂台腳下以後,他倆一個隻想打擂,一個隻想看人。嶽佐成被打下擂台之後,一心想著如何報仇,八姑見劉德勝沒有對自己的丈夫下毒手,便一心想著感恩。這一對是這樣,其他人的想法更是亂七八糟、五花八門。

嶽佐成看見八姑在他被打下擂台之後,不是首先來問自己的傷情,而是先跳上台去認師傅,心裏很不高興。後來聽說劉德勝是八姑的救命恩人,這才覺得情有可原,特別是聽了八姑講了幾條關於劉德完全可以置他於死地,而有意腳下留情的話,心裏也曾對劉德勝產生了一點感激之情。因此當聶利公在擂台上一讓再讓,一忍再忍時,他覺得聶師傅做得有理。後來見劉德勝那種不顧死活地對自己的師傅拚命地拳打腳踢,心裏又產生了敵意。八姑卻硬說:“劉師傅是為了向聶師‘討手’,才這樣做的。”緊接著就看見劉師傅對聶利公使用暗器,便完全肯定了劉德勝到黃梅來的目的是為了報仇。八姑仍堅持說:“劉師傅到黃梅來的目的是為了學藝的。”直到劉德勝飛鏢打傷了聶利公時,八姑還堅持說:“他是以放飛鏢為激將法,從而引出聶師傅的真功夫來……”

再說聶利公,一個“撲馬”抓住了劉德勝的雙腳高高舉過頭頂大吼一聲“開……喲”,就要象當初撕那吊睛白額大蟲那樣把他撕成兩半,台上台下的絕大部分圍觀者覺得對劉麻子這個不知好歹的東西就應該這樣。就在許多人舉著手準備為聶利公振臂叫好的時候,就在土炮手裝好了火藥舉起了香火,準備為嶽門拳師的勝利點炮慶賀的時候,也就是在劉德勝作好了死的準備的一刹那,不知是誰高喊了一聲“慢”。幾乎與此同時,聶利公正準備向兩邊撕開的手突然停了下來。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的確有前後之分,對於這至關重要,不容混淆的前後之分,筆者後麵還要專門交待。

不料,劉德勝抓住聶利公這停手之機,恰到好處地發揮了他“輕功”的特技,隻見他把渾身的勁一鬆,就象沒有骨頭的人那樣,一個倒栽蔥“掉”了下來。緊接著右手在聶利公左邊的軟肚子上抓了一把,聶利公就覺得又痛又癢,四肢無力。手已經自己鬆開了。

劉德勝在聶利公的軟肚子上抓了一把之後,又迅速引體向上,趁聶利公護痛護癢之機,雙腳在他的掌心上輕輕點了一下。就借著這一“點”之“力”,“嗖”地一聲縱到了擂台前麵那一丈多高的橫杆上去了。前麵說過,那個模杆是用三根竹杆子接起來的,別說是一個大人,就是個小孩也會把它壓垮。可是,劉德勝坐在那根跨度達三丈五尺長的橫杆上,那杆子竟連閃都沒有閃一下。

在嶽家拳師們看來,剛才隻要等兩秒種就能取得勝利,是被那一聲“慢”字給葬送了。劉德勝也是因為那一聲“慢”而保住了性命,這個“慢”字可謂是一字值千金啊!

那麼這一聲“慢”是誰喊的呢?是當初用激將法請來聶利公的湯三伢和今天擂台的公證人人老蘭師傅同時喊的。因為剛才劉麻子用暗器傷人的行為已經傷透了他們的心,原因同樣出在飛鏢上。按常理任何武師動刀之前都要先喊一聲“看刀”,動槍之前要喊一聲“看槍”,在放飛鏢之前當然也應該喊一聲“看鏢”。而劉德勝在放鏢前竟一反慣例常規,沒有喊“看鏢”,而是不聲不響地猛抬手“嗖”的一聲,放了一枚“啞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更奇怪的是,劉德勝這位百發百中,萬無一失的神鏢手,在別人有準備的情況下都能做到,說打你左眼決不會打你右眼,要紮你上眼皮決不紮你下眼皮,從無過失。今天在聶利公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卻僅僅在他的耳朵上擦破了一點皮。如果說湯三伢對劉德勝的拳術,直到現在還是半明半暗的話,那麼對他那百發百中的飛鏢術,從見到他的第一天起,就已經深信不疑了。正因為這樣,湯三伢才對今天的反常現象非常奇怪,他分析這裏麵必定另有原因。再想他倆開始交手時,劉德勝那種猛打猛衝的魯莽行為,也是與這位多年浪跡江湖的老拳師的性格和身份極不相符的。

湯三伢把這些奇怪現象聯在一起,一分析,便得出與八姑同樣的結論——劉德勝使用的這兩種手段都是激將法,是要把聶利公深埋在裏麵的絕技高招“打”出來,然後研究出對付這種絕招的方法來。所以湯三伢才喊出了那個千金難買的“慢”字。因為老蘭師傅是公證人,觀眾不能對他有非議,況且蘭師傅的聲音小,湯三伢的聲音大,大多數隻聽到了他的聲音而沒有聽到蘭師傅的聲音。對於湯三伢這種“吃裏扒外”的行為,台下的觀眾是無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