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發現新聞 第一章序
《怎樣發現新聞》初版印行十年過去了,如今仍不時收到讀者的函購信。
這是不久前收到的西安市友誼東路443號署名“苗苗”的來信:
我生活在古城西安,深深地熱愛新聞事業,十分羨慕那些優秀的記者。
最近在閱讀華中科技大學何誌武先生的《新聞采訪》教材時,看到教材中引用您
所著《怎樣發現新聞》一書中的新聞發現方法和例子。按照您那些推敲思考的方
法,在實習的報社做了一條新聞並且見報。由此我記住了您的名字和這本書。我
跑遍了西安市各大小書店,都沒能買到。我隻好上網查詢您的名字,得知您在武
漢市長江日報報業集團工作,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向您求購。盼您能滿足我欲係
統讀讀這本書的心願。
一種理論的前途由社會需要所決定,一本書的命運受讀者大眾所左右。本書初版
首印8000冊,次年重印3000冊,書店裏很快脫銷。我常常為不能滿足求購者的心
願而抱歉。
新聞出版界不少同行朋友建議我修訂再版,因工作崗位變動離開采編業務,再版
之事沒能跟上需求節奏。
不久前看到《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申報指南》,激起
再版熱情。“十一五”國家教材規劃破天荒把“新聞發現”列為29種新聞傳播學
科目。呼籲十年的新聞發現學終於上了國家學科“戶口”,有了與新聞編輯、新
聞評論、新聞采訪與寫作、中外新聞傳播史等科目的並列地位。
時光倒回十年,新聞發現學科不被新聞學界理論權威認可,傳統教科書上的新聞
發現從屬於新聞采訪學的新聞敏感、新聞線索章節中。
1995年初,本人以二十餘年從“赤腳記者”到“職業記者”的體驗,寫出《沒有發
現就沒有新聞》的論文,首次提出這樣一些觀點:
新聞發現是客觀事實轉化為新聞報道的關鍵;
發現一則新聞比寫作這一新聞更重要;
記者第一技能不是寫作是發現;
新聞發現不僅體現在新聞采訪環節,也大量體現在新聞選題研究、稿件修改、版
麵編排過程中。
拙論幸得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吳廷俊先生力薦,在該校內部刊物《新聞學
探討與爭鳴》1995年第3期刊出。後蒙《中國記者》文璐主編垂識,稱“談了一
個很少人明確表述的問題”,在《中國記者》1995年第12期公開發表。
《中國記者》給新聞發現芻議發放“出生證”,給了我研究新聞發現問題的無窮
激勵。幾個月裏,本人在辦報之餘收集剖析中外新聞發現案例,歸納梳理新聞發
現渠道、方法,撰寫出全國首本新聞發現專著《怎樣發現新聞》,由湖北人民出
版社於1996年10月出版。
未曾想到,一名地方報人難登學術大雅之堂的“職業體驗”之作,會演化成投向
新聞理論探索長河的一顆小石子,激起新聞學界探索與爭鳴的微瀾。
全國新聞發現研究從零起步。其後五年,公開出版的新聞理論刊物相繼發表了二
十餘篇探討新聞發現問題的論文。《中國記者》1997年第6期刊發新華社總編輯
南振中先生《積極開發自己的發現力》,把新聞發現研究推向更高的層次。《新
聞戰線》1998年第4期、1999年第5期分別刊載趙阜先生《學會發現新聞》和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