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令得解脫。若我母永離三毒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地獄不空,我不成佛。
———地藏王菩薩本願
徽州境內有一小村,住戶三十有餘,皆以石木鑿刻手藝為生。李家有一子正值齠年,聰明伶俐,四歲便可識字,五歲時拜在村中老先生門下,隻一年便學有所成,先生見此子天資聰慧並非池中之物,便替其更名為子期,寓意此子可期也。
兩國邊境,交戰之地,狼煙幾度燒過村子,好在鐫刻的手藝保住了全村人的性命。
每逢交戰,陣亡兵卒數以百計,收屍善後,鐫刻牌位的勞苦活就全都落在了村中三十七戶人家的手裏。任務繁重不得休息,又常有軍中來人督促,稍有不慎便將遭責罰,村民怕不能按時完工牽連家人,為保香火,就通通都把家中孩童送往九華山化城寺剃度出家。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負責村民雕刻牌位的令官,因醉酒丟失了記有陣亡士兵名單的草書,怕罪及幾身,便上奏報表,說是村民不願做工甚至意圖造反。
軍中主將聽聞頓時震怒,拍案而起便著令將全村老少全部正法,隻半夜,整個大石村一百二十四口盡遭慘死。再一路摸查,令官帶兵直至化覺寺,好在方丈拚死阻攔,更倚仗佛門重地曆史淵源留下了村內孩童十數條性命。
可憐孩童們,隻知自己無恙,卻不知家中父母早已身亡。
寺中生活本就枯燥乏味,整日誦經修法,其他人早已是厭倦不堪,但李子期卻樂在其中,他白日裏與眾師兄一起修行佛法,夜裏便挑燈夜讀,專研各類佛經,其中地藏本願經與地藏大誓力經最入其心,他覺得,真正的大修行者就該那樣,不想讓眾生受地獄業火灼心之苦。
但他認為地藏王菩薩的路走錯了,世間生老病死者日有無數,地獄何時能空,不如消了那地獄,便無人能死,也就無人再下地獄。
時光飛逝,一晃便過去了八年,季子期因佛法造詣遠超同期的師兄弟,而備受方丈喜愛。
這年天災人禍旱澇無常,寺內早已斷了香火,方丈便派李子期等十餘師兄弟下山化緣,途經山北二十餘裏處,林間驚起飛鳥,鐵蹄馬鳴聲貫徹雲霄,四周塵土飛揚,竟是湧出無數草寇賊兵。各個手持刀槍劍戟,草帽黑巾蒙麵,為首的幾人馬背上還懸著幾顆女子的頭顱。
僧眾見此,無不驚慌失措,那為首的匪徒見是一群出家的和尚,想來身上也無值錢的物件兒,便讓手下將一眾僧人做為炊肉供匪寇飲食。
這等吃人肉喝人血的手段著實嚇壞了和尚們,就在大家都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李子期站了出來。
他說,和尚本就食素,肉都酸臭無比,廟裏還存有些香火錢,待大首領攜眾人與他一齊回山上去拿。
帶頭的匪首見這和尚還挺開竅,便隻留了兩人做看守,其餘人等就隨著眼前的小和尚上了山。
那年凜冬,寒風如剃刀刮骨,九華山腳下,草寇賊兵屍積成山,血水彙聚成池,李子期白衣染血沐浴其中,腥甜血氣引得山林野獸蟄伏四周伺機而動。
待方丈帶人來援,見馬子期渾身浴血,一副妖魔相,隻呼了一句,不可留,便差人將他帶回山上。
化城寺,大雄寶殿,眾僧圍繞,血衣和尚跪於佛祖像前,身後盡是責備訓斥,
他說,現世黎民,如棲冰火,匪寇賊兵橫行霸道,七百裏徽州白骨遍地,寺中念的經,怎渡的了山下人。
他對方丈說。
要下山,要救人。
方丈說,佛門清淨處,怎能與俗人爭因果。
那天李子期不再是愛徒,也不再是這寺裏的和尚。
那天大雄寶殿的金匾上多了一行字,氣吐血了老方丈。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這話是當初一個道士嘲笑僧人說的話,那道士說,和尚們啊,不要光顧著四處蓋廟建寺了,省下來錢財買些粥米施給災民不好嗎,救人一命勝過你建個七層的佛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