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五丈原 六
當死神一步步向諸葛亮逼近之時,諸葛亮想到的不是自己
的生死,而是蜀國軍隊的存亡。
如果健康情況允許,諸葛亮是無論如何也不打算退兵的。
他已經讓士兵們在渭南屯田,作好了持久戰的準備。但是現在
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作為一軍的主帥,諸葛亮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失去主
帥的軍心會產生極大的惶恐動蕩,而用軍心不穩的軍隊去打仗
是兵家的大忌。
作為軍中的主要將領,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魏延的戰略戰術
與諸葛亮一直存在分歧。他每次隨同諸葛亮出兵時,總是要求
諸葛亮給他兵馬萬人,他會像韓信當年東征那樣,配合諸葛亮拿
下關中。對魏延的要求,諸葛亮常製而不許,為此,“延常謂亮為
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如果諸葛亮去世,魏延可能會自以
為申誌展才之時已到,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丞相府長史楊儀能製止得了魏延嗎?魏延最不服的人就是
楊儀,讓楊儀製止魏延簡直如同火上澆油。
軍司馬費禕能製止得了魏延嗎?費禕雅性謙素,服人以禮
不以威。每當魏延與楊儀的矛盾鬧得不可開交時,費禕也隻能
“人其坐間,諫喻分別”。顯然,在諸葛亮身後,一旦魏延堅持
自己主張,費禕也不能進行強有力的製止。
薑維能製止得了魏延嗎?且不說他人蜀時間不長,資格不
如魏延,就說這職務吧,一個是征西將軍,一個是征西大將軍,僅
差一個“大”字,級別卻差多了。
誰都管不了魏延,蜀軍的前途不外有兩個:一個是由著魏延
拿著蜀漢與曹魏抗衡的最後本錢去孤注一擲;一個是眾人四分
五裂,各行其是。無論哪種前途,都是對蜀漢軍隊的毀滅。
諸葛亮以生命的最後精力,做出了保存蜀漢軍隊的明智選
擇:撤軍。但諸葛亮卻沒有料到,在他去世後,蜀軍在撤軍過程
中卻出現了一場軒然大波。
據《三國誌·蜀書·魏延傳》記載,蜀軍撤軍的過程是這樣
的:
諸葛亮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
薑維等召集在自己身邊,部署撤軍的行動。此次撤軍,諸葛亮令
魏延斷後,薑維次之,如果魏延不從命,就讓楊儀、費禕等率軍撤
退,薑維斷後。
諸葛亮去世,蜀軍嚴守秘密,不公開諸葛亮的死訊,而是遵照
諸葛亮的布置立刻撤軍。楊儀派費禕去見魏延,試探他對撤軍的
態度。
果然,魏延聽見蜀軍欲撤的消息,勃然大怒,說:“丞相雖亡,
還有我在。丞相府中的親近官屬便可護送丞相靈柩還葬,我仍
可留下率大軍攻賊,怎能因一人之死而廢天下大事呢?況且我
魏延是何人,怎能讓楊儀調遣,替他斷後!”
費禕聽了魏延一席話,心中暗暗佩服諸葛亮預料的準確。
他剛要對魏延勸解幾句,隻聽魏延又說:“楊儀為丞相府官員,讓
他回去。君為軍中司馬,當留下與我一起殺賊。你我二人聯名
發個文書,將此事布告諸將。”
費禕一聽,心中暗暗叫苦:這不是要把我硬留下,和他一起
違抗丞相遺令嗎?想到這裏,他靈機一動,騙魏延說:“將軍留
我,我無異議。隻不過我得回去說服楊長史。楊長史是個文吏,
不懂軍事,我告訴他後,他一定不會違背將軍之命。”
費禕這番話,魏延聽著還算舒服,便放他回去了。
費禕走後不久,魏延又覺得不對勁。他覺得費禕此次前來,
目的是勸自己與之一起退兵,怎會這麼快就改變態度,幫助自己
說服楊儀!他急忙派人去追,但已經來不及了。魏延又派人打
探楊儀的動靜,得知他已經布置諸軍拔營而歸了。
魏延聽說後大怒,楊儀竟敢丟下自己率大軍徑自撤回,分明
不把自己放在眼裏。更使魏延生氣的是,楊儀已在眾軍中廣為
散布說,魏延不願撤軍,欲率大軍北降曹魏。當時魏延的前鋒部
隊離諸葛亮大營僅十裏,離褒斜穀北口很近,魏延便搶先退人斜
穀南歸,邊走邊燒毀棧道。
魏延這個舉動,主觀上或許是為了阻止蜀軍後退,或許是為
了難為楊儀,爭取自己的主動地位,但在客觀上卻幾乎幫了曹魏
的大忙。當楊儀等人整軍而還時,司馬懿也得到了蜀軍撤退的
消息,他親自率兵來追蜀軍。多虧諸葛亮事先布置了薑維斷後。
足智多謀的薑維見司馬懿追來,讓軍隊反旗鳴鼓,作出一副要反
擊的架式。司馬懿不知諸葛亮已死,又想起張邰的話:歸軍勿
追。他急忙下令停止追擊,全軍返回。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從
容退進斜穀。事後百姓知道了這件事,都傳著一句諺語:“死諸
葛走生仲達(司馬懿字仲達)。”司馬懿聽到這個諺語後,自我
解嘲說:“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也多虧司馬懿不便料死,
否則,蜀軍撤時,後有追兵不舍,前有斷道阻攔,那真是太危險
了。
魏延搶先退到斜穀南口,一麵布置軍隊阻擊楊儀,一麵派人
去成都向後主上表,說楊儀率兵反叛。
楊儀一麵伐樹修道,晝夜兼行,一麵也派出信使從小路回成
都,向後主告急,說魏延舉兵叛變。
魏延、楊儀,各自指責對方,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劉禪鬧
不清誰是真叛,便問侍中董允和留府長史蔣琬。董允、蔣琬都
保楊儀而疑魏延,劉禪下令讓蔣琬率宿衛宮省的諸營士兵北上
救難。
蔣琬還沒到,在南穀口楊、魏二人卻已經打起來了。
魏延向楊儀軍發動進攻,楊儀命大將王平率軍抵禦。王平
麵對魏延怒斥道:“丞相亡故,身尚未寒,你們怎麼就幹出這種
事?”魏延理虧,語塞無話。魏延兵眾見此,知道曲在魏延,紛紛
離他而去。魏延眾叛親離,隻帶其子與數人向漢中逃去。楊儀
派將軍馬岱緊追不舍,終於將他追殺。魏延的首級被送到楊儀
麵前,楊儀將其人頭扔在地上,用腳踩著,惡狠狠地說:“奴才,你
還能作惡嗎?”
這就是被稱為“南穀口火拚”的曆史事件。
在史書所記載的這個事件中,給人印象最壞的是魏延。小
說家說他生有反骨,天生就是一個造反的人,甚至在一些學者眼
裏,魏延也是一個危險人物。清代王夫之就認為“魏延雄猜難
禦,權亞於公,先人而挾孱主,實持蜀於掌腕。成者攘臂以奪漢,
不成者舉三巴以附魏,故亮病困,令延斷後,薑維次之”,這樣可
以使“大軍退延不得孤立於外,楊儀先人而延又不得主於中,足
見諸葛亮之計周矣”。
問題並沒有到此為止。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人將“南穀口火
拚”事件的責任,完全推到諸葛亮身上,如《諸葛亮與魏延、楊儀
之死》一文,便係統地闡明了上述看法。現將其主要觀點部分
摘錄如下:
諸葛亮在調解臣僚間矛盾時無能和缺乏原則。
處理群僚關係上的無原則和無能,使諸葛亮對魏、楊矛
盾聽之任之。
由於諸葛亮的這種聽之任之的態度,魏、楊矛盾日趨惡
化,最後達到拔刀相見的程度。這一文一武,並非同行,由
於恃才自傲而相互詆毀,終於成為生冤家、死對頭。諸葛亮
身為主帥,當然有其不可推卸的責任。
諸葛亮在處理群僚關係上缺乏原則和有力措施,用人
又求全責備。因此,他在內心深處反感魏延、楊儀;對二人
矛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矛盾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臨終時又沒有妥當處理,反而加深二人溝壑,造成兩員幹將
相互殘殺,不能不說,這是諸葛亮一生中的一個失誤。
諸葛亮逝世後出現的這場退兵風波,不僅關係到魏延、楊儀
本身的問題,還關係到了人們對諸葛亮的是非功過的評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