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肖華離開之後,會議室裏再次響起了一陣議論聲。
這一次,眾人討論的話題是聯盟新總裁的人選。
“我建議,讓斯圖·傑克遜執掌聯盟,他和肖華一樣經曆了大衛·斯特恩時期的NBA聯盟發展,對聯盟未來的了解並不比肖華差,我相信他一定能夠擔起這一重任。”
開拓者隊的代表內爾·奧爾西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開拓者老板保羅·艾倫年紀大了,並且他09年所患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有複發的症狀,於是便派出了奧爾西出席會議現場。
話音剛落,會議室內就陷入了一陣沉默。
很明顯,其他球隊的老板和代表都忌憚於斯圖·傑克遜和王澤林的私交關係,現在NBA已經大結局了,要是再來個支持開拓者的總裁,其他球隊就都別玩兒了。
以後還打個屁啊,直接把獎杯頒給開拓者就行了。
“我覺得不妥,傑克遜雖然曾和肖華一起輔佐過斯特恩,但他在14年總裁繼承人的競爭中敗給了肖華,這不恰恰證明他的能力不如肖華嗎?肖華剛被罷免,我們就讓他昔日的手下敗將成為聯盟新總裁,這會讓外界怎麼想?難道我們NBA高層沒人了嗎?”
騎士隊老板丹尼爾·吉爾伯特開口說道。
他的話不無道理,立馬引來一陣附和聲。
讓斯圖·傑克遜成為總裁,誰知道他會不會連肖華都不如。
而且NBA又不是隻有一個副總裁,他們還有別的人選。
隻見勇士隊老板喬·拉科布也開口道:“我推薦馬克·塔圖姆成為聯盟新總裁,他1999年就加入NBA工作,比斯圖·傑克遜加入聯盟還早了一年到現在已經真正18年,無論是管理經驗,還是商業才能,都是新總裁的不二人選。”
庫班口中的馬克·塔圖姆,換個稱呼,就是天朝球迷較為熟悉的NBA亞裔總裁譚惠明,他現在的NBA副總裁之一兼首席運營官。
而斯圖·傑克遜則是NBA的執行副總裁。
“僅僅三年時間NBA就換了兩個聯盟總裁,我們經不起這樣的動蕩了,傑克遜曾經是NBA總裁的有力爭奪者,我們要相信他的能力,也應該相信斯特恩的眼光,讓他成為新總裁執掌聯盟,才能在最快時間之內平息外界輿論風波。”
“各位,你們也不想看到聯盟再一次賽季停擺的情況吧?”
奧爾西說完,其他人又沉默了。
截止到今天, NBA曆史上共有5位總裁。
NBA第一位總裁:莫裏斯·普多洛夫(1946-1963),在任期間吞並了NBL,並把BAA改名為NBA,開始了米國職業籃球的發展曆程;
第二位總裁:沃爾頓·肯尼迪(1963-1975);
第三位總裁:拉裏·奧布萊恩(1975-1984),在任期間吞並了ABA,使NBA形成了一個規模化的大型籃場市場,NBA總冠軍獎杯“奧布萊恩”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的;
第四位總裁:大衛·斯特恩(1984~2014),近代NBA的總設計師,將電視和讚助商作為將NBA籃球推向世界市場的主要手段,使NBA的總收入從1984年的1.92億米元提升到今天的40億米元,成為米國四大職業體育組織的首富,並把NBA影響力傳遍世界各地。
然後就是剛剛被委員會投票踢下台的曆史上第五位總裁亞當·肖華,從14年到現在,僅用三年就下台。
回顧前幾任總裁,無一不是對NBA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尤其是大衛·斯特恩,更是被公認為NBA曆史上最偉大的總裁。
他總裁生涯做的最錯誤的一個決定,或許就是讓肖華成為自己的繼承人。
這三年肖華別看幫助聯盟敲定了創記錄的廣告轉播合同,可與此同時也誕生了前所未有的黑哨潮,引得大量球語言和球迷的不滿,現在更是引來了聯盟第一人的公開炮轟,同樣也是創記錄的頭一回。
另外一點,和以前的曆屆總裁相比,肖華的上任時間過於短暫,即便是第2任總裁,肯尼迪也做了9年總裁,可肖華3年就下台了。
作為全球公認第一的籃球聯盟,NBA總裁更迭可不是一件小事,一個搞不好,還真有可能會出現奧爾希口中所說的後果。
與馬克·塔特姆相比,斯圖·傑克遜的確是最適合用來穩固混亂局麵的人。
於是,眾人又有些猶豫不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