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土改,顧衝第二項大政策就是官員貪腐的問題,這個比前一個還要困難,且難以根治。
憑借這個時代的通訊技術,根治是不可能根治的,隻有想辦法扼治。
他想了一個不算複雜的辦法,那就是將地方官員的權力分散,並建立完善的監督機製。
比如一縣,縣令掌管一縣行政工作,但不再擁有審案的權力,查案審判將交由縣丞,刑部直管,縣兵以及各地鄉鎮民兵由縣尉管理,兵部直管,這三個官職縣丞與縣尉級別一樣,縣令高半級,但沒有指揮管轄權,相互獨立。
除此之外,每一級地方還設有監察禦史監督各地,監察禦史獨立於地方,任何人無權指揮,隻對皇帝負責。
為了更好的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顧衝啟用了錦衣衛這個部門,規格與明朝差不多,分為東南西北四大鎮撫司,職權各不相同,擁有監察、逮捕、審問、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等等功能。
首領還是叫錦衣衛指揮使,由宮中皇帝親信女官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
考慮到明朝錦衣衛的臭名昭著,顧衝對自己的錦衣衛權力做了一定限製,不再可以隨意逮捕任何人,而是不同級別的錦衣衛直接逮捕一定地位的人,且審訊公開,但不得有任何人幹擾審訊。
如此一來,錦衣衛雖然權力還是那麼大,但不至於像明朝的錦衣衛那麼為所欲為,更受控製一些。
除了這些,顧衝還重設製定了法律,將太過於傾向權貴易引起民憤的法律修改。
同時逐步在鄉鎮一級建立學堂,讓小孩讀書,打破貴族對知識的壟斷,讓寒門也擁有進步的機會。
除了學堂之外,顧衝還大力推廣武道,大辦武校,他自己就是學校的校長,從小就培養武者,若是天資卓越,習武的一切消耗都由朝廷提供。
除此之外,限製武將軍權,將全國劃分七個大軍區,每個軍區的大將每隔幾年換一次,且每位大將當年紀達到一定地步就得退下來,這是防止一個大將帶領某支軍隊時間太久,將這支軍隊轉成私軍,如果不斷調動,大將在一個軍區經營沒多久就得離開,是難以做到將一支軍隊轉化為私軍,能大大減少大將的野心,就算有大將敢造反,手下也不會聽他的。
做完這些,顧衝還做了一個最為重要的決定,那就是石之軒心心念的不再獨尊儒家,但也不是拋棄儒家。
不可否認,儒家對統治者來說是非常適合的學派,但單單獨尊儒家也不利於國家與民族,必須要其他學派來製衡不至於太過一家獨大。
首先,顧衝剝奪孔子後裔的諸般特權,爵位不剝還是奉祀君,一樣世襲罔替,但不再有諸般特權。
再然後,他下旨重振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的傳承多流傳於魔門,有的已經變味,凡是一切不符合大隋律法的,必須整改,否則統統打為邪魔外道。
現在的大隋空前統一,可不比以往是各方勢力的利益聯盟。
隻要顧衝一聲令下,管你隱藏再深,要麼乖乖受死,要麼逃亡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