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1 / 3)

啟華,宜州,宣城。

宣城城內布局方正,全城沿中軸線南北對稱。城南離滄江近,過了江便是滄驪的國土,因而市集多設於此。城南最繁華的一條街道便是熙雲街,用的是生於此地的先賢傅熙雲的名號。

自從啟華國主賀維山將貿易交通定為國策後,兩國商貿往來愈發密切,天不亮時這條街便有小販支起帳篷,擺好攤位,做些茶點生意。到正晌午時,水路陸路的車馬流水,南來北往的各色人物,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這天清早,韓駿褡褳裏裝著兩本講義和韓霜做的早食,要往城郊義塾去。臨行前韓霜站在院落裏,溫聲叮囑他按時歸家,在塾中不可造次。韓駿裝作沒聽見,朝她做了個鬼臉,便徑直向熙雲街走去。

他這幾日聽張好嘴說通乾演義聽入了迷,今天更是算好時辰,早早就候在了說書攤前。

好在入迷的不止他一個,攤前也有愛聽書的,零零碎碎三兩個人聚做一團,避開往來的車馬,討論起昨日聽到的故事。

韓駿找了個角落,從褡褳裏拿出幾塊溫熱的棗泥糕,三口並做兩口塞到嘴裏,直撐得他雙頰鼓脹,又去臨近的茶攤花兩個銅子,要了壺水,候著說書的張好嘴。

張好嘴年輕時天資算是穎悟,初考便中了鄉試,成了舉人,本是往國都蔚城會試的一件風光事,偏逢著文教司連頒《考課令》和《選敘令》,宣布國考改製,他們這批人被司裏送了些銀錢,打發回了原處重考。正是一鼓作氣的道理,張好嘴寒了心,灰了膽,哪再提得起心性來,更兼他家徒四壁,孤苦伶仃,好在一張嘴麻溜爽落,腹裏也藏著些詩書,索性卷了鋪蓋,來宣城討生活。時日長了,大家得知了他的經曆,又聽得他隻一張嘴,站在案前追古撫今,端得妙趣橫生,便取了這麼個混名送與他。

日頭漸漸上移,街道上挑著糖漬棗兒、灌肺、熟肉的販夫高聲吆喝,運特產、運布匹糧食的車馬來來往往,各種商人穿著不同款式的衣服,操著不同地方的口音,與商肆的夥計交談。

說書攤前漸漸圍滿了人,韓駿瘦瘦小小的少年身材,擠在人群中央,正聽到起勁處,隨人群高聲叫好,將自己幾日攢下的銅板盡數扔到張好嘴案前。

張好嘴見人群叫好,一張苦瓜臉也泛了得意之色,他撣撣布衣上的灰,抬高嗓子,繼續說道:

“……話說回來,烏雞、車遲、周陶三國不過蕞爾,國土兵力比起其後全盛的通乾,便是螢火同皓月爭輝,溪流與汪洋論廣。

但這三國國主性子卻好比那狼和狽,又想做那虎與豺,三人早就在私下打過商量,由車遲在北發動兵馬,直取通乾的北部要塞銀峰,待人皇調兵去迎上車遲兵馬,再由烏雞從西進發,渡滄江,取沿江三城。

你道那周陶國隻在一旁看熱鬧不成?原來前幾年,那周陶軍首領奉了國王的意思,在封乾邊境鬼祟的時候,被人皇麾下的趙定邊將軍帶著軍馬,沿周陶境內大草原痛擊三十裏,周陶軍首領這城搬救兵那城求幫襯,急得隻差給趙將軍下跪磕頭,後來人皇有令,著趙將軍撤兵,那位方才收了兵。

這一仗,隻打得周陶聞風喪膽,好容易現在緩過口氣來,國主又受了另二位的哄,起了占便宜的心思,好一個周陶國主,忖度一番後,他派了隻水軍,準備從潯海繞到通乾東部,行的是出奇的法子。

可憐人皇驚世之才,方才平定內亂,建立通乾,正好比人受了暗傷,需恢複靜養,通乾正待與民生息,恢複國力,不想轉眼便麵對一幹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