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烽火台(一)
【103】烽火台(一)
在歐陽宇等人遇伏的同一時刻,一個騎了一匹大青騾的老翁信馬由韁、晃晃悠悠順著官路向並州方向而來,腳蹬一雙輕軟的小牛皮靴,穿一件細毛羊皮大敞。厚厚的布巾裹頭,布巾兩端搭下圍住了脖子。白眉白須的臉上皺紋密布,隻有一對兒眼睛卻是如幼童般黑白分明,湛湛有神。
寒風刺骨,老者伸手從鞍袋裏掏出一個碩大的紫皮葫蘆,揭蓋兒小飲了幾口。愜意的歎息一聲。忽然順風傳來一陣異味,老翁抽了抽鼻子,原本溫潤的雙目中寒光迸射:好大的血腥氣!
四處一打量,趕著青騾來到不遠處的一個小山穀,翻身落地,從鞍旁抽出一個四尺餘的藤杖,在騾子臀上輕擊一掌,那青騾頗有靈性的自行找到一僻靜處啃起了幹草。
老翁輕縱而起,幾個縱躍後不見了影蹤。
大石台,位於代朔二州交界處,是一處方圓七八裏的平坦穀地。除了並州方向的一片丘陵,其餘三麵環山。官道從南至北從此山穀穿過。可惜的是此處地勢雖平,卻遍布砂礫,沒有半分可耕之地,所以附近並無村寨。
山穀的西側地形奇特,裸露地麵的大青石向台階般層層疊疊、逶迤而上,高有四五十丈。烽火台就築在這台階之頂,此處烽火台是前隋所建,爾後為了方便軍資調運,在大石台下一個凹處,順著地勢圍出了一個小堡。
小堡內方圓百丈,蓋了幾排石屋、馬廄。堡牆用大條石壘成,高丈二,寬三尺。若遇到戰事,把硬柞木大門一關,儼然一座小小堅城。
此處設有正丁十人,輔兵十餘人。這些府兵大都是年老或傷殘的弱卒。有事兒時迎來送往,無事兒時在另辟的一處院子內充當了為來往商旅服務的店小二。
這天後晌,三個騎士帶來了輜重隊即將到達的消息,夥長張厚城以下眾人登時忙了個四腳朝天,清掃的清掃,燒水做飯樣樣不少......所有人都為此忙碌。
此次輜重過路,早有公文通知,這也是每年大雪封路封山前最後一次補給。
也是這個時候,大石台對麵七八裏外的穀地邊緣,一片密密的雜樹林子中,一陣“劈啪”聲巨響傳來,幾顆大樹轟然倒地。幾個敞胸赤膊、滿身大汗的突厥大漢,提著巨斧彎刀鑽了出來,一聲呼喝,在他們身後四五尺寬的通道中一匹匹戰馬駝著突厥士兵魚貫而出......
百餘騎後,一匹通體火紅的神駿戰馬緩緩馳出,外圍突厥人一陣騷動。幾騎快馬奔向遠處,餘眾迅速布成警戒陣勢。馬上大漢額廣目凹,鼻高嘴闊,一頭黃發披向了腦後。用一根二指寬的金絲帶束起,顯露出一種異常的冷峻。
他仰臉打量了一下天色,臉色越發陰沉。揮手示意後跳下馬來。身後的衛士立刻取出一個馬紮放在平坦處,大漢輕哼一聲坐下,此人正是執失思心。是突厥一個俟斤執失思力最看重的智囊,此人頗有智計,聞一知十,才智在突厥一輩人中數一數二,且天生神力。單論武力,可與死於歐陽宇箭下的執失達勇並肩。
此人年幼時四處遊曆,每到一地,大力收集當地的各種書籍,待長成後由於其學識淵博且屢次出計幫突厥渡過危難,被突厥人尊為智者,大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