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玲,你有什麼建議,打算去哪裏?我們討論了半天,也沒個結果。”說道討論半天,小雯低下了頭,確實是討論呀。隻不過是討論到床上去了而已。
“中山陵。”白玲非常堅定的回答,“為什麼呢?”楊洋和小雯異口同聲。
“我覺得獅子橋美食街最應該去。”楊洋看向兩女,“就知道吃!”這次兩女異口同聲。
“這樣吧,我們今天還有不少時間,先去看一下中山陵,然後去獅子街吃晚飯,好不好?”三人就出發前往中山陵。
三人到達中山陵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但是人群依舊不少。三人走到陵墓,陵墓入口處是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再往前就是石坊,石坊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再進為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從牌坊開始,過碑亭,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都是用蘇州花崗石砌成。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高29米,長30米,寬25米,祭堂南麵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族、民權、民生。中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直額。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祭堂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麵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下麵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三人參觀一遍,感覺到來到這裏不是因為什麼愛國,中山陵確實給人一種宏偉豪邁的感覺,尤其是當爬到頂部往下看,那種感覺是很有震撼和曆史感的。
“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知誰願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來了又還,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邊……。”悠揚的歌聲從音樂台那邊傳了過來。
“這一定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楊洋與兩女向音樂台走去。那舞台前為觀眾席。設計者巧妙利用草坪的自然起伏,設計成由高到低的半圓形觀眾席。半圓形草坪呈坡麵狀,半徑約56.67米。草坪上,沿同心弧方向展開三條小徑;沿扇麵坡道圓心方向建有五條寬二米的放射形走道,每條走道有45級台階。草坪被小徑和走道台階分為12塊,草坪上可容納觀眾3000餘名。現在大約稀稀落落的有幾百人。半圓形音樂台較高外緣上建有一條寬6米、長150米的紫藤花架。走道內外兩側,各有36根立柱、36個花盆、30張石凳。花架下的同一側花盆之間,有長條形石凳,供觀眾品茶休憩。在花架邊的紫藤外圍,有一條弧形水溝,上有五座小橋,為音樂台內的五條出入口。紫藤長廊呈半圓形展開,形成等距離的節奏和旋律美。
“真的是好美呀,音樂台的建築是中國傳統風格與西方古典建築風格相結合的一個範例。音樂台在利用自然環境,以及平麵布局和立麵造型上,充分吸取了古希臘建築藝術特點;而在照壁、樂壇等建築物的細部處理上,則采用中國江南古典園林建築藝術的表現手法,從而創造出既有開闊宏大的空間效果,又有精湛雕飾的藝術風範,達到了自然與建築的完美和諧統一。”白玲自顧自的說著。楊洋暗自佩服,這時學建築學的吧,不像是學經濟學的呀。
“你看,那個男生,就是他在唱歌。”楊洋順勢看了過去,一個各自不算太高隻有一米七上下,穿著白色襯衫,黑色西褲的男生在唱歌,旁邊還有一名保鏢為他拿著西服上衣。
“我說過了,我不喜歡你!”一名身高在一米七五,魔鬼般惹火的身材,一頭大波浪形金黃卷發發出耀眼的光芒,修長的大腿穿著一條鵝黃色的超短迷你裙,顯出身材的完美絕倫.清澈明亮的瞳孔,彎彎的柳眉,長長的睫毛微微地顫動著,白皙無瑕的皮膚透出淡淡紅粉,薄薄的雙唇如玫瑰花瓣嬌嫩欲滴。
“小月月,我覺得你就是我心中的女神,隻要你出現在我身邊,周圍的一切都是虛無,我無法把視線從你的身上移開半步。我總是滿懷希望你能和我說說話,那樣可以讓我歡喜上半天。你的美麗是與生俱來的,我覺得那是造物主智慧的最高體現,隻要有你在,其他的女孩都將暗淡,因為你是那麼的光彩照人”說著男生單膝下跪拿出鑽戒,又出現兩名保鏢抬出999朵玫瑰花組成的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