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東城在當時屬於規模較小的都城,而渤海國已步入大國的行列。
她是靺鞨族建立的,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州郡。“州”是大唐羈縻州之一的忽汗州;“郡”是指大唐屬下的渤海郡;“國”是指初稱震國後被大唐授予的渤海國,是中國曆史上最早出現的“一國兩製”地方政權。
自公元698年大祚榮建國定都敖東,至公元926年渤海上京城一片降幡,共經曆229年,15代國王。
她的曆史短暫輝煌,強盛時期,史稱“海東盛國”。國土方圓五千裏,戶十餘萬,南比新羅,東窮海,西接契丹,北至黑龍江流域,設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
她已經悄然離去了,僅留下殘垣斷瓦、昨日的夢和不解的謎。
在229年的血與火的歲月中,渤海國有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讓我在繼《渤海郡王大祚榮傳奇》之後繼續演繹。
連綿的長白山,蜿蜒的老爺嶺,險峻的東牟山······縱橫的是山的世界。在東牟山有一座土牆圍成的小城叫敖東城。城有四門,內有王城,王城中有王府,王府有三大殿堂,青磚青瓦,談不上高大雄偉、輝煌壯麗,隻能說寒傖、簡陋、局促、壅塞。
在怡心殿的鬆泉小園裏,有一幢小屋,南軒洞開,夏風拂入,吹散了案幾上的書稿。正襟危坐,思緒聯翩的一位 中年男子睜開眼來,將書稿整理在一起,伸展一下腰肢,拍拍時時發作疼痛的腦門,拿起那書稿,又饒有興味地讀了起來。
他就是渤海國開國王大祚榮,年逾半百,須發半白,麵堂紅潤,神清氣朗。那鐵塔似的身軀,鋼鑄一般的意誌,獅虎一樣的雄心,不因滄桑而消磨。隻是幾月來常有頭痛發作。北方民族飲酒食肉,這是常見病,大祚榮一直不放在心上。在大妃任秀、貴妃夾穀多容聯袂勸阻下,他才解鞍掛劍。打算休養一陣,到了秋高氣爽馬肥人壯時,再出征。
這是他自己的書房,渤海國還沒有係統的文字,還沒有一本自己的書,而書架上卻擺放了大唐國最經典的書籍。祚榮少時跟白山大師學藝,通漢語,習漢文,粗曉文墨。
他最愛讀的是兵家的書。從這些書中獲益匪淺,這也是他能征善戰的本源。
他看的書稿是二兒子大門藝寫的,名為《大唐兩都記》。所記都是門藝在大唐的洛陽、長安做宿衛時的見聞。宿衛也叫質子。唐律規定:凡是屬國或有依附關係的國王、郡王、番王、酋長等首領都要派自己的兒子或兄弟到大唐都城來學習。名為學習,實為人質。大門藝是在建國後的第八年到東都洛陽做宿衛的。先後在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住了八年。到了玄宗開元元年,大唐郎將攝鴻臚卿崔忻前往渤海郡冊封大祚榮,才恩準隨之歸國。八年間,大門藝在弘文館學習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參加了賓貢考試,得進士及弟,成為渤海國第一位進士。
大祚榮曾隨師父白山大師到過大唐,他揚威五台山,大戰黃河津,遊覽洛陽城……領略了大唐的風土人情和源遠流長的文化。深知治國不可不學中原,不可不了解中原的曆史,囑咐門藝要把大唐的典章製度、風俗文化以及耳聞目睹的國事記錄下來。
門藝回國後,對所記重新整理並編寫了這部書。他是用漢字寫的,有的字不會寫,便自創了一些字來代替,這部書一時流傳於渤海上層人物中,成為後來沿襲使用的一種特殊文字的淵源。
大門藝是係統地引進中原文化的第一人,他是其父的老師、也是其國的老師,有“國師”的美稱。
大祚榮立國以來,讀《春秋》《左傳》《史記》《漢書》等曆史古籍,總覺得有失真之處,而門藝寫的確確切切,他愛不釋手地讀了一遍又一遍。他喜歡朗誦,以為好書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他有著充沛的內力,洪亮的嗓音。有時震得杯盞搖動,窗紙作響,給人房屋將傾的感覺。有時大妃任秀就走過來送茶,聽他讀書,這真是一種享受了。她的長子叫大武藝,任渤海國兵馬大元帥,正領兵東征。次子就是大門藝,這門藝封官不做,開辦了一個學館當起了教書先生。大祚榮養病,有意讓他攝理朝政,他十分不情願地當上了攝政王,每天下朝歸來都抱怨不已。其實他很懂得治國之道,正所謂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已。這兄弟倆一個有武功,一個懂文治,是大祚榮的希望,渤海國的驕子,國人稱兄弟二人為“武門雙藝”。
門扉輕啟,大妃同侍女悄然進入書房,侍女捧著茶盞。大妃看著祚榮其樂陶陶的樣子,忍俊不得又故作嗔怒地說道:
“郡王,頭痛好一點就忘乎所以了,歇會兒吧,誰讀書像你,打架似的,咱們到院中下盤棋吧?”
“噢!你來的正好。”祚榮說,“我正在細讀大唐宮庭政變的章節,總有弄不明白的地方,還請你這女秀才指點。”
“我一個婦道人,知道什麼,對了,任雅剛剛到來,說是有事見你,聽你讀書在興頭上,沒敢進來。”
“嘿!這小子也懂得規矩了,快讓他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