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時代不同(1 / 3)

張謙修的話一出口,宋俊就道:“張老板,這個東西,是長期投入的,就算我們給你扶持,最多就前期給一些,後麵也給不了多少。”

牛正平沒有吭聲,但看他的表情,也是這個意思。

扶持張謙修對他們來,沒有什麼好處,現在國內的情況跟後來完全不一樣。

後來,每個市的領導層都希望自己市裏有幾個大學,幾個好大學,這樣就方便留下人才。

而且,後來各個地方都在招商引資。

然而現在基本沒有這樣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現在國內的情況。

這首先要從稅收開始,目前稅收是地方收了以後,給國庫一部分,這個比例並不高。

而且,現在因為國營企業的關係,地方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他們可以給當地的國營企業各種減免稅收,大概意思就是,把錢藏在當地的國營企業。

國營企業就是地方官方金庫。

所以這時候地方都特別喜歡建國營廠,扶持國營企業,甚至做地區保護,國營廠做某個商品,本地私人企業就別想做起來,外地的同類商品也很難進入本地市場,除非是一些比較大的品牌。

在這個時候,有很多地區性的品牌,一是因為交通不便,公司很難擴展,二是因為地方官方作梗。

地方花這麼大的力氣,那是因為他們能撈到好處,這些企業賺的錢都是地方在用。

句不好聽的,地方的領導層分一些也很正常。

因為地方做手腳,地方每年的收入都在增加,按理給上京的錢也應該增加,但經過地方的運作以後,這些錢都留在了地方,沒有給到上京去。

在這個時候,國庫是沒有錢,年年赤字,也就是欠錢,沒有錢存,不像後來,國家有很多錢去支援。

簡單來就是上京這個最高管理層沒有錢,但每個地方都比較有錢。

後來我們國家國庫是世界上錢最多的國庫,那是因為1994年稅改。

1994年正式實施的稅改,徹底改變了國內的稅收情況,統一稅收、簡化稅製、理順分配關係、合理分權,保證了上京的財政收入。

1994年稅改的時候,國營企業也是重點關注對象,地方再也不能藏富於國營企業,反而要清理這些賬目。

國營企業基本都有兩套賬,一套是真實的,一套是給上京的,上京要拿著賬本核查的話,肯定會發現不對。

所以,那一年,無數國營廠改製,從國營變成私營。

在改變的過程中,哪個地方國營廠越多,麻煩就越大,於是就出現了國營企業的管理層倒逼官方領導的情況,企業的管理層要好處,官方的領導隻能給,不給的話,那就得出事。

所以,很多國營廠都是被以前國營廠的領導層收購的,這裏麵有很多見不得光的交易。

也是在1994年,稅改逼得地方官方放棄了大部分國營廠,改製以後,那些接手的人,基本都是以前的老管理,他們上手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員。

所以導致很多原本的國營廠工人下崗。

在1994年之前,除了少部分特區,一般的城市基本不會招商引資,都在悶頭搞國營廠。

1994年以後,地方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稅收的百分之二十五,剩餘的百分之七十五都要交給上京,這也就導致後來國庫有很多的錢,因為稅收都跑到國庫裏去了,1994年之前可不是這樣的。

國庫有錢了,上京就可以做大膽的規劃,大搞基建、大力扶持私人企業發展、大量購買外債,提高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