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的重炮陣地,背靠一個有數十戶人家的小村莊。重炮陣地的前麵、左麵、右麵都是一片荒涼的冰原,在某些背陽之處,還有著厚厚的積雪。
蘇軍畢竟是主場作戰,對附近地形了若指掌。奧柳赫爾少將選擇的這個陣地,看似一馬平川,不利於防守,但卻可以有效地防止敵方快速機動部隊的突擊,特別是防止坦克部隊的突擊和空襲。
二戰打到1942年春天,各類戰場突擊戰術和戰場防守戰術已經非常成熟。一個各類口徑火炮齊全的炮兵陣地,並不懼怕敵軍坦克部隊的衝鋒,特別是在敵方無法達成空襲的情況下。
奧柳赫爾少將的想法正是這樣的。重炮陣地背麵,有村莊作為天然屏障;前、左、右三麵,是至少三公裏的平坦的原野,中國的坦克部隊想要吃掉這個陣地,隻有一個辦法,即正麵進攻。
但是,中國軍隊可能的攻擊手段,卻不是奧柳赫爾能夠想像的。
下午5點,天幕漸漸低垂,遠東即將進入漫長的黑夜。在距離奧柳赫爾重炮陣地5公裏以外的一處冰壟之後,幾名身穿白色風衣的中國軍人正舉著望遠鏡觀察著蘇軍的炮兵陣地。
“團長,這塊骨頭不好啃啊。”一名肩扛中校肩章的中國軍人放下望遠鏡說道。這個中校是國防軍171師戰車團參謀長楊吉和,而他口中的團長則是戰車團團長張桂華。
“不好啃也要啃。我有三個想法,你看選哪一個好?一是請求師部提供十分鍾的炮火支援,將蘇軍重炮吸引過去,我們發起突擊;二是我們發動佯攻,讓鍾雲鵬的偵察營從村莊後麵向蘇軍發動突襲;三是讓鍾雲鵬發動攻擊,牽製蘇軍注意力,由我們發動突襲。”
張桂華一口氣出了三個選項。
“團長,第一項肯定不行,這仗還沒打,怎麼能請炮兵支援?如果這樣,仗打完了,豈不是要被榴炮團那些家夥笑話!”楊吉和說道,“第二和第三個方案,都差不多。不過,團長,如果再等一個小時發動攻擊,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再等一個小時,天完全黑下來,對於擅長於夜戰,或處於進攻方的中國軍隊來說,更有利一些。
171師何紹周批準張桂華采取第二套方案,並同意於晚上6時向蘇軍奧柳赫爾第36炮兵師發動攻擊。
何紹周得到了東北方麵軍和17集團軍的指示,此時,兄弟部隊174師羅廣文部在集團軍副軍長王偉清的帶領下,已經運動到了距哈巴羅夫斯克約15公裏的地方,而其他部隊正在陸續趕來。東北方麵軍主力,有望在深夜12點鍾左右全部運動到指定位置,從而對哈巴羅夫斯克的蘇軍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
而到了那時,城外的這股蘇軍,將會像一顆成熟的桃子,自然會落入國防軍的口袋。
似乎,蘇軍指揮官亞曆山德羅夫上將也發現了國防軍的這一陰險的目的,他命令肖庫爾達少將和比利亞辛少將以團級規模的步兵向國防軍陣地發起衝鋒。
蘇軍的勇敢及亡命衝鋒,給何紹周師的正麵防禦造成了極大的困撓,兩個團六七千人的集團衝鋒,看起來是黑壓壓的一大片,即便小溪流正麵防禦的中國軍人裝備先進,但麵對如此多的人不要命地向前衝時,兵力也捉襟見肘。
而蘇軍迂回部隊也在此時抵達了國防軍的75mm野炮陣地附近,對國防軍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命令:陸戰3團出動2個營,分別加固左翼的火箭炮營陣地和右翼的野炮陣地防守!”
“命令:陸戰1團、2團全部80迫部隊,前出小溪陣地附近,對進攻之蘇軍步兵給予自由炮擊!”
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何紹周果斷地下達著一個又一個命令。
前沿戰鬥雖然困難重重,那隻是針對國防軍平時作戰盡是欺負人的層麵來說的。真要說起來,兩個村莊正麵的小溪防禦戰,已經成為蘇軍士兵的絞肉機!
兩軍在陣地前的炮擊,幾乎勢均力敵,國防軍的防禦有陣地,有防炮洞,但位置卻相對固定,蘇軍雖然人多,又處於移動狀態,但卻沒任何防炮措施,從士兵的傷亡來說,蘇軍每一次衝鋒,都要損失上百人甚至數百人的戰力,而國防軍的損失,雖然也呈上升勢頭,但對171師這個整體來說,這點犧牲是完全可以承擔的。
蘇軍炮兵占不了優勢,蘇軍坦克在國防軍的槍榴彈麵前也難以占到優勢,而蘇軍士兵的單兵武器,更是被國防軍甩開了幾個時代。
硬碰不行,遠攻不行,近戰更不行。亞曆山德羅夫上將與何運周中將的這場對決中,前者幾乎沒有任何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