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五章 激烈的競價(1 / 2)

玉石器拍賣成交量很可觀,除了質地做工都很差的幾個外,全部成交。

沈十一又拍了四件東西,分別為:漢代白玉螭(音吃)紋璧、明代青玉雕螭龍三足瑞獸、商後期青玉虎、漢代黃玉螭紋提梁樽。前兩件都是三百多萬拿下,後兩件則總共花了近兩千萬,但好在東西不錯,他覺得很值。

主持人等拍品都拿上來,才開口說道:

“下麵進行錢幣拍賣,話不多說。第一件,民國三年,即1914年,袁世凱像壹圓銀模金質樣幣,意大利雕刻師路易奇·喬治簽字版,底價一百四十萬。”

從1910年至1920年,路易奇·喬治在天津造幣總廠擔任首席設計師及總雕刻師。他雕刻技藝精湛,尤善人像浮雕技術,特別是人物的眼球,瞳孔內凹加點,目光顯得炯炯有神。

清末民初的很多機製幣邊沿上都鐫刻有路易奇·喬治英文名字的字樣。這正是錢幣開鑄之初的試鑄幣標記,待批量鑄造時,再將這些英文小字去除。因此,喬治簽字版幣樣留存甚是稀少。

天津造幣總廠製作了三種版本的袁世凱像壹圓銀幣,分別為:袁世凱戎裝高帽正麵像、戎裝未戴帽的側麵像以及穿製服未戴帽的全側像。這三款均由總雕模師路易奇·喬治精雕而成。

穿製服未戴帽的全側像,即“袁大頭”的樣幣就出自路易奇·喬治之手,後來成為了中華民國流通最廣的錢幣。

所以,路易奇·喬治簽字版銀模金幣還是挺有紀念意義的。

沈十一見隻有一人出價“一百四十五萬”,便也跟著出價“一百五十五萬”,毫無意外的拍下了。

不過,第二枚孫中山像金本位幣半圓(即五角)銀幣樣幣,沈十一就沒參與競價。因為他覺得價錢實在太離譜,這枚錢幣從底價一百五十萬,一路高升,最後喊道了三百七十萬。

“第三件拍品,西王賞宮金幣,底價兩百萬。”

西王就是張獻忠,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揭竿而起。張獻忠率軍,先攻克武昌,占據楚王宮,而後又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大西”,改元“大順”。這個時期鑄造了“大順通寶”銅錢,並鑄“西王賞功”金、銀、銅紀念幣,獎勵有功將士。

“大順通寶”銅錢存世量很多,但“西王賞功”紀念幣卻少之又少,官麵上的資料顯示金、銀、銅紀念幣,各有兩枚而已,足見此西王賞功金幣的稀缺性。

美中不足的是,這枚金幣隻是刻了字的金子,沒有任何書法或藝術內涵,但好在還有點曆史意義,價格不離譜的話值得出手。

讓沈十一沒想到的是,可能西王賞功錢製作太簡單,基本沒特點,鑒別困難,根本沒人出價,他直接以兩百零五萬的價格競拍到手。

接下來的“中華民國十五年張作霖像陸海軍大元帥紀念壹圓金幣”、“孫中山正麵像背嘉禾壹圓銀幣金質呈樣試鑄幣”,分別以四百五十萬、六百七十萬的價格成交,沈十一隻能說一聲“離譜”。

錢幣拍品本來就不多,又拍了成組或成套的金幣,就到了“祈福金錢”。

主持人朗聲說道:

“錢幣類最後一組拍品,疑似清乾隆禦製祈福金錢,共六枚,底價三百二十萬,競價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