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十一說道:
“我們就一台賓利SUV,她很少開車,我出門的時候倒是常開。”
沈父、沈母沒接著車子的話題聊,接下來都在給張萌介紹齊山好玩的地方,沈母還說了說兒子小時候的事。
沈十一問起大舅養牛弄得怎麼樣,父母說辦的挺好,現在老大每天都很忙,酒也喝的少了,看著精神不少,跟變了個人似的。
沈母忽然想到了什麼,猶豫一下,問道:
“十一,你是不是借給你二舅二十萬塊錢?”
沈十一點了點頭,問道:“嗯,當時二舅說要開超市。怎麼了?超市沒開起來,做生意賠了?”
沈母歎了口氣,說道:
“那倒沒有,老二又是開超市又是買車跑活,家都搬到了鎮上,日子過的很好。”
那這不是挺好嗎?沈十一不明白母親為什麼歎氣。
沈母沒有說話,倒是沈父道出了個中緣由。
沈十一聽後隻能說一聲:難辦。
原來:
二舅從他這借錢,其他人都不知道。一開始家裏人都納悶他二舅怎麼老往鎮上跑,但二舅口風很緊,一直沒透露去幹什麼。
直到買了車,一家人搬到鎮上,開起了超市,家裏人才明白過來。前後一思量,就知道八成是從開公司的沈十一這借的錢,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二舅瞞不住就都說了。
有句話說的好“不患寡患不均”,除了籌到錢養牛的大舅,大舅家的兩個孩子,還有老沈家這邊的親戚知道後,都動了借錢的心思。
畢竟二舅的生活越過越好,這讓其他看老天爺眼色從地裏刨食兒的人如何能不紅眼?
不過沈十一很少回老家,和這些人基本沒見過麵,所以他們沒給沈十一打電話,而是找上了沈父、沈母。
但沈父沈母知道,這個事不能輕易鬆口。
因為借出去第一個,就會有八竿子都打不著的親戚找上門來。他們一開始還拖一拖,現在老家來的電話基本不接。本想十一國慶回村裏看看,但也因此沒回去。
沈十一是有錢,不過這事就像父母說的不好辦。
這些人可能有真想借錢做買賣的,也可能有就想整幾個錢兒白花的。錢借出去要不回來是小事,他就怕到時候成了無底洞。
他是有招對付這些人,不過那些方法能不用還是不用的好。
“爸、媽,你們怎麼想的?也不能一直不回老家啊?”沈十一想先聽聽父母的意見。
“我和你爸商量過了,借錢的人也不是那麼多,不如就以家為單位,大約有十五家,借給他們同等金額的錢。·
跟他們說好,在借條上也寫明,五年內還款無利息,五年往後開始按銀行利率算利息。另外,五年內不會再借款給他們。”沈母說道。
“挺好的,就這麼辦。”
沈十一覺得這個方法可行,到時候金額再設的低一點,別讓這些人亂花。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說了說,這件事就這麼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