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著裝有燭台的袋子,沈十一繼續往前走。
左瞧右看十幾分鍾後,在一個的攤位停了下來。蹲下身子,拿起麵前的一隻瓷質濟公坐像,問道:“東西什麼價啊?”
攤主是個中年男子,嘴裏叼著半截煙,眯著眼說道:“元末明初龍泉窯露胎濟公坐像,35萬,不講價。”
沈十一把東西放下,沒說什麼。店家要價不貴,可以說正正好好。不過他沒有太大的購買欲望,剛才試探性問價,是看有沒有漏可以撿。
因為像這種品相不好的,如果不懂行的說不定幾千就拿下了。剛才攤主一下點明‘龍泉窯露胎’,就說明人家是個識貨的。
露胎是龍泉窯後期產物,同期競爭對手景德鎮瓷器已有元青花和釉裏紅這種色彩更生動、更豐富的新釉,龍泉窯逼不得已才創造出這樣一種燒造方法。
算不上創新,隻是嚐試性破局。做起來非常簡單,隻需要在之前燒造青瓷的基礎上,將瓷器身上一些部位保持胎體原樣,不施釉即可。
這樣進爐燒成後,露出的胎體由於鐵元素呈現暗紅色,施釉的地方呈現青色。
燒成後,由於顏色的反差和大對比的視覺效果,看上去略微有點像紅配綠,這種效果在塑造人物、菩薩、神仙等瓷塑時比較合適。當然,也有一些龍鳳、花鳥、遊魚、朵雲、瓜果、山石等露胎裝飾,看上去裝飾效果也不錯。
拿這個濟公坐像來說,就像一個泥人穿著青色的衣服一樣。不過,仔細看看,沒有什麼值得仔細欣賞的地方。
剛才沈十一想買。第一:想試著撿漏;第二:想借著這東西記錄一下龍泉窯的沒落,算是一種惋惜吧。
當時的人危機意識是有的,隻不過賴於原材料的限製,無法創造出色彩十足的瓷器。
要是在宋代,單純依靠樸素、細膩、瑩潤的青釉是有市場的。不過元代之後,受統治者的影響再加上人們審美的改變,色彩豔麗的釉裏紅、元青花等更有市場,龍泉窯自然慢慢的沒落了。
繼續翻了翻地攤上的物品,沈十一隨手拿起一隻玉圭,手指摩挲一下,覺得有點奇怪。
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禮器,被廣泛用作朝覲、禮見、標明等級身份的瑞玉或祭祀、盟誓的祭器。
這件玉圭長約有四十多厘米,為不透明牙黃色。上部呈尖角,下部長方形,正麵中部凸起似脊線。圭兩麵下端雕刻一組幾何勾連紋飾,距離底部六、七厘米左右處鑽有一孔。
像這種上部尖角,下部長方形的玉圭,是周代以前形製。不過,玉圭一般都是20厘米以內,這麼長的還是第一次見。
可看著質地又不像西貝貨,心下狐疑的沈十一,運起神目看向玉圭。入眼是一團濃鬱的寶光,隨著寶光不斷變換,有身著古代服飾的人影不斷閃現。
沈十一看著眼前的情景,知道玉圭必為真品無疑,至於是不是確為周代物品,他倒不能確定。
因為關於春秋、戰國以前的史料記載不多,而且多有互相矛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