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蕭蕭兮易水寒(上)(1 / 2)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乃南宋辛棄疾所作。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曆城縣人。是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辛棄疾生於金國,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創製飛虎軍以彈壓湖湘。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三年,辛棄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諡號“忠敏”。辛棄疾一生以恢複宋室江山為誌,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誌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複中原的信念。

這首詞作於一一八八年,氣勢恢弘,慷慨激昂,構思奇特,結構奇變。當時辛棄疾被免官閑居江西帶湖。布衣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

辛棄疾和陳亮兩人才氣相若,抱負相同,都是力主抗金複國的誌士,慷慨悲歌的詞人。一一八八年,辛棄疾和陳亮兩人鵝湖相會議論抗金大事,一時傳為詞壇佳話。這首詞辛棄疾寫於鵝湖之會,和陳亮分手之後,書寫了他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書寫了壯誌不酬的悲憤心情。辛棄疾和陳亮也許沒有想到,在他們之後的七百四十多年,一群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毅然奔赴抗日救國第一線,前赴後繼,不惜殞身碎首,以死抗擊侵略者。

哈爾濱是一個世界聞名的神奇世界,雖然已經是立春時節,卻依然玉砌翠琢,銀妝素裹,晶瑩剔透,溢光流彩。但是,哈爾濱這一年的立春卻要比以往更加寒冷。天越來越暗,不知什麼時候,下雪了。先是小朵小朵的雪花,柳絮般輕輕地飄揚,然後越下越大,一陣緊似一陣。繼而,一團團一簇簇的雪飛落下來,仿佛無數扯碎了的棉花球從天空翻滾而下。民間素有“冬至落雨星不明,立春下雪步難行”的諺語,看起來,哈爾濱的春天是個多雨的季節了。

哈爾濱火車站俗稱“老站”。站前的三公街上,平時人來車往,熙熙攘攘。這裏純粹不是中國味兒,街上滿眼都是大鼻子、藍眼睛的洋人。尤其是走著的、坐車的洋女人比哪兒似乎都要多些。據《哈爾濱特別市市政報告書》統計,哈爾濱那時的人口隻有三十四萬,而來自歐洲四十多個國家的僑民就有十四萬。其中,尤以白俄和猶太人居多。三公街上,也就不乏俄羅斯著名畫家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的名畫《無名女郎》中穿貂戴金那樣的高冷女郎了。放眼望去,滿眼金發碧眼的“瑪達姆”,絕對是賊啦養眼。

哈爾濱原本不過是鬆花江邊的一個小漁村,直到中東鐵路建設局勘探到此,才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也就是說,哈爾濱這座城市因修建中東鐵路而興。火車站前的“三公街”,最初叫做“車站街”,又改稱“霍爾瓦特大街”,小日本鬼子侵占哈爾濱之後,這條街才被漢奸改為“三公街”。“三公街”這個名字充滿了殖民地色彩,是對哈爾濱人民以及全體中國人民最大的侮辱。這裏的“三公”分別指的是小日本鬼子大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小日本鬼子的師團長多門二郎,以及投降小日本鬼子的大漢奸張景惠。戰犯和漢奸被稱為“公”,真的可以說是對當時現實的最佳諷刺。在新中國成立時,為慶祝哈爾濱解放並由此回到中國人民自己的手中,這條對於哈爾濱人民意義非凡的大街,才被改名為現今的紅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