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嫁(1 / 2)

泰順十九年三月十八,據城裏的算命先生們說是百年一遇的黃道吉日。這一天,宜嫁娶、納財、招婿、諸事皆宜。京城在這一天分外熱鬧,送嫁的隊伍車趕著車、人擠著人,喜氣蒸騰中散發著人聲鼎沸的喧囂,仿佛一年中所有的好事都要集中在這一天辦完。

餘芙就是今日眾多新嫁娘中一員,此時的她坐在送嫁的轎子裏,從早晨被折騰到現在的餘芙又餓又累,頭上頂著十幾兩重的金飾,脖子都要被壓斷的節奏。

餘芙從寬大的袖袍裏拿出一包點心,這是出門前婢女青蓮塞給她的芙蓉糕,她拿出一塊,小口小口的咬著,心道做新娘子可真辛苦,還好一輩子就這一次。

餘芙是城南富商餘有財的千金,今年二十有一。餘有財早年開燈燭鋪子,後來慢慢做大做強,由一間鋪子做到十間百間,商業版圖也從不起眼的燈燭擴展到茶葉、綢緞、藥材等各個方麵,算得上是白手起家的典範。餘有財有三子一女,長子餘青鬆、次子餘青柏和幺女餘芙均是妻子蔣氏所出,三子餘青楊是宛姨娘所生。由於蔣氏三十八歲才有的女兒餘芙,因此夫妻二人對這幺女甚是寶貝,從小寵到大,三個哥哥也極是寵這個小妹。等到餘芙十五歲及笄後,蔣氏就急著給女兒尋門好親事。可是好事多磨,蔣氏一會兒嫌張員外家的六郎不夠大氣,一會又嫌李財主家的長孫個子太矮,挑來挑去,把餘芙挑成了老姑娘。蔣氏眼角的皺紋隨著餘芙的年紀肉眼可見的增長,也隻有餘芙本人,無憂無慮地享受著幸福的未嫁時光。

燕國南臨周國、東臨齊國、北臨韃靼,如今四國彼此牽製,尚算和平,早年戰亂紛繁,燕國國力不強,死傷甚重,如今修生養息幾年,經濟有所恢複,百姓生活漸好,隻是早年戰亂導致的人口驟減還沒恢複,因此燕國燕文帝頒布了一條法令,即凡滿二十二歲男女仍未有婚配者將由朝廷負責婚配,拒不婚配者將被流放西北。此條法令一出,有大齡青年的家裏都急了起來,媒婆每天忙得腳不沾地,燕國的婚慶市場一時之間車水馬龍般鼎沸。

餘芙就在這要被官方發嫁的邊緣,因此把蔣氏急得滿嘴泡,手上一摞適婚男子的信息,恨不得速配成功,馬上把女兒嫁出去。蔣氏將一摞紙擺在餘芙麵前,說什麼也得讓女兒挑一個,餘芙一張張,看了又看,最後挑中了其中一個——忠勤伯長孫柴梓。

那張紙上寫著:柴梓,二十一歲,京城人士。父忠勤伯府世子柴俊,母於氏,父母早亡。祖父忠勤伯柴康勇,祖母王氏均健在。另有三位叔叔和兩位姑姑及其它家庭成員若幹。無不良嗜好。自幼患病,長期臥床。

蔣氏驚詫於餘芙的選擇,按說餘家是商戶,自古士農工商,商戶排在最末,忠勤伯府怎麼也是朝廷貴胄,按平時來看她家高攀不起。可滿京城都知道這忠勤伯府的長孫柴梓是個廢人,從小生了怪病,說不上哪天一口氣沒喘勻就要掛掉,這樣的人沒哪個好人家舍得把女兒嫁過去。偏生餘芙就選中了這家,還振振有詞的說,因隻顧著生病,便沒時間理會其他事情,等她嫁過去正好清閑,不用操持家務、撫養子女,履行婚姻義務。若是夫君一不小心死掉了,餘芙就回娘家守寡,簡直逍遙快活。蔣氏初聽女兒這番說辭覺得離譜,再一細想也對,想自己身為女子,半生操勞,雖說現在兒孫滿屋,富貴滿堂,卻也無時不身心俱疲。女兒既然不想嫁人,又不得不嫁人,嫁個患病臥床的也沒什麼不好。於是娘倆皆是滿意的選定了忠勤伯這家,雖說說服餘家老爺和三位少爺費了些功夫,但是總的來說,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直到親迎,都是順順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