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司馬懿(2 / 3)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蜀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穀伐魏。四月,諸葛亮至郿縣,進駐渭水之南。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阻擊。諸將想在渭北與諸葛亮隔水相持,司馬懿說:“百姓積聚的糧秣財物都在渭南,這是必爭之地。”遂渡渭水背水紮營。

當時,司馬懿屯兵渭南,魏將郭淮估計諸葛亮一定會爭奪北原,主張先去占領北原,但是很多人均不以為然。司馬懿認為郭淮說的很有道理,便讓其屯兵北原。不久,諸葛亮率大軍西行,諸將都認為諸葛亮想攻西圍。郭淮則認為諸葛亮不過是虛張聲勢要讓魏軍大舉回應,而他的目標是陽遂。夜裏,蜀軍果然進攻陽遂,因城中早有防備,諸葛亮沒能成功。

八月,司馬懿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壁不出,以待其變。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婦人的服裝,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司馬懿故意裝作被激怒,上表請戰。曹叡不許,並派骨鯁之臣辛毗杖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製他的行動。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蜀將薑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而至,司馬懿不會出戰了。”諸葛亮則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製吾,豈千裏而請戰邪!”於是便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也來信問前線軍情,司馬懿回信說:“亮誌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不久,諸葛亮遣使求戰,司馬懿不談軍事,問使者:“諸葛公起居飲食如何,一頓能吃多少米?”使者說:“三四升。”然後對問政事,使者說:“打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諸葛公自己閱批。”經過一番不經意的詢問,司馬懿對人說:“諸葛亮將要死了。”果然,諸葛亮於當月病故於五丈原軍中。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跑來報告,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收軍退回。當時有人傳:“死諸葛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笑說:“這是因為我長於預測活人的事,不長於預測人的生死啊。”次日,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並讚諸葛亮“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病故後,曆時七年的諸葛亮北伐至此結束。司馬懿想乘機攻蜀,結果魏明帝未準,隻得作罷。

此後,司馬懿亦累立功勳,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滅燕之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公孫度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一直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魏明帝震怒,派荊州刺史毌丘儉出任幽州刺史,時遼水大漲,毌丘儉不利而還。毌丘儉討伐受阻,使公孫淵更加得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公孫淵遣使南通孫權,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二十餘裏,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采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軍的襄平本營,部將不解問其原因。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接著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的局麵。”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給公孫淵寫信:“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深為賢弟感到擔憂啊。”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軍心始安。

兩軍相持月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公孫淵部將楊祚等降。八月,公孫淵派相國王建、禦史大夫柳甫請求解圍,司馬懿斬殺使者,發布檄文嚴責。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拒絕人質。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梁水邊上。入城後,司馬懿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而後他又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百姓四萬戶,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自魏文帝曹丕開始,司馬懿雖然逐漸被委以重任,然而曹魏宗室之人甚至是曹丕、曹叡實際上對其也很是提防;尤其是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後,掌權的曹氏親貴曹爽任用何晏、鄧颺、丁謐等人,依仗手中的兵權專擅朝政,屢改製度。司馬懿屢遭曹爽及其朋黨排擠,遂偽裝生病,不問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