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年輪不停地向前轉動,很快便到了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
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三月算起,三年多的光陰又匆匆而逝……
在此期間,天下的局勢雖然仍是一片混亂,戰亂不止,但雷雲治下的幽州卻是獨善其外;處處政通人和,吏治清明,一副富饒安樂、生機蓬勃的景象……
而今,這裏已成了這亂世之中一顆最耀眼的明珠,天下百姓向往的樂土!
三年以來,幽州官府依然堅定不移地推行興農、興學、興商的三條政策,並大力發展交通、漁鹽、鋼鐵、造船、紡織等行業,開拓和發展海上貿易,將幽州的整體實力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層次!
一,人口方麵。自雷雲掃滅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與部落之後,幽州的人口一下子大增,各郡人口全部合在一起已達八百餘萬!
近兩年來,由於幽州整體實力不斷的增強,影響不斷的擴大,天下百姓由各地遷至幽州定居的情況一直未曾間斷,其前前後後合在一起竟達近百萬之多,如此也使得幽州的總人口增至八百多萬!
盡管這八百多萬人並非盡是漢人,但漢人的數目卻超過了半數,有近五百萬眾!
同天下的其他諸侯相比,這仍然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數字!
二,農業方麵。作為幽州官府的三大政策之一,興農政策一直是在按照計劃被大力推行。而在這一政策之中,土地政策又是格外的重要……
經過不斷的調整,幽州的土地政策已經日趨完善,各地大的水利工程也已全部竣工,如此便為幽州農業的發展奠定了最為牢固的基礎!
在免除了水患與旱災之後,幽州各地可謂連年豐稔,五穀豐登,所產糧穀亦是連創新高;尤其是在高句麗、夫餘等歸降後,那裏的遼闊肥沃的黑土地被雷雲這位穿越人士大力開發和利用起來……
而今,那裏不但已經定居了大量的人口,而且到處皆是大片大片的良田,漸漸成為一片美麗富饒的樂土……
放眼天下,雷雲隻怕是惟一一個不用為糧食發愁的諸侯……
三,教育方麵。隨著各方麵條件的不斷成熟,興學政策也初步得以完善!
自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秋,幽州官府正式設立教育司,將幽州的教育體製分為三等,即初等、中等與高等;並據此設立對應的小學、中學與大學,學製分別為五年、三年與五年。大學畢業之後,學子可獲得“學士”稱號與憑證,並且可參加當屆的考選……
此外,雷雲還頒下明令,凡幽州百姓無論地位高低貴賤,均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此,但凡幽州百姓之家的子嗣(男子),均可在六歲之後,九歲之前進入當地小學之中接受教育……
四,商業方麵。在經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幣製改革之後,幽州的商業便如同開閘的洪水一般,一下子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八方富商雲集北疆,往來頻繁;不但大大的促進了幽州商貿的發展,為幽州的官府創下了巨額的稅收,而且更使得大量的金銀流入幽州……
近十年的不懈努力,雷雲終於實現了心中的願望,使得“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場景出現在了僻遠的北疆,重現了“文景之治”時期的盛況!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商業的日趨繁盛,錢莊的重要作用也漸漸顯露出來,被來自天下各地的富商大賈廣泛接受,以至於在冀州、並州、青州等地方也開始出現了錢莊……
五,交通方麵。隨著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投入,不但襄平通往薊城與新城的馳道修建順利,自薊城、新城通往周邊各郡城的官道亦接近尾聲,大大加強地之間的聯係!
除此之外,連接各郡郡城之間的官道也在大力修建之中……
六,律法方麵。經過反複的修改校正,作為幽州最高律法的《初平律》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變得越發合理縝密……
於是,在得到雷雲的批複之後,幽州官府將之重新更名為《建安律》,並於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一月正式生效。
除此之外,幽州其它的律法也得以進一步完善……
七,新城建設方麵。經過兩年多的修建,作為新城的最後一個大工程的王宮也已漸漸接近尾聲,善後的後期工程也已提上了日程,預計一兩年之內便可全部竣工……
八,軍事方麵。由於兩年多來沒有任何戰事,因此幽州軍的數目並未增長太多。雖然如此,幽州的兵馬總數也達到了五十萬;其中虎師十八個,鷹師六十個,豹師四十四個,水師三十六個,每一支均是訓練精良、戰力強悍的精兵!
在幾個兵種之中,變化最大的要數得上幽州的水師!
而今,幽州水師的規模已經達到了四個艦隊(幽州水師的最高編製,相當於師群),總人數超過了十萬人,實力大增!
事實上,水師的實力之所以得到快速的提高,這要得益於幽州航運業的發展與造船技術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