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軍械,即雷雲在出征之前命神械司研究並打造出的幾樣優良的軍械,有腰刀、馬刀、軍刺、神機弩等共計六七種,在這個時代樣樣都可稱得上是戰爭利器。
雖然這幾月來未曾有更多的種類被製作出來,但僅僅這幾種軍械便會使遼東軍在日後的作戰中占盡優勢……
就眼下而言,新式軍械的影響正在進一步增大,遼東各地駐軍之中也掀起了一股去舊迎新的浪潮……
幾個兵種之中,豹師仍是以戈作為通用的兵器,但其樣式已經做了些許修改,打造所用的材質也已換成了精煉鋼鐵,鋒利度與耐用性提高了不少;除此之外,腰刀、馬刀、弓弩、盾牌等武器也在豹師的應用範圍之內。
鷹師是單一的騎兵,其選用的武器主要是馬刀與弓弩;而作為遼東三軍之精銳的虎賁營與虎師,其武器使用範圍相對要廣泛一些;除去腰刀、馬刀、軍刺、弓弩等主要武器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輔助性的武器,這與其承擔的使命有直接關係。
至於最後的水師,則是以弓弩、腰刀及一些水戰用具為主。
除了軍械的應用之外,軍服的革新也是轟轟烈烈!
如今,遼東軍的軍服共有兩類,即鎧甲與常服。
鎧甲即遼東軍征戰時所穿之衣甲,大致上可分為兩種;其中最為普遍的便是統一製式的鐵甲,為遼東軍中亭長及亭長以下的低級軍官、士兵所用;至於規格再高一級的,那便是明光鎧了。
明光鎧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極為出色的盔甲,在胸背甲上有一圓形或橢圓形的金屬板,稱作護心鏡,其名稱本身也是因這護心鏡而來。
明光鎧究竟起於何時已是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三國時期便已有這種盔甲,有關記載便在曹魏曹植的那篇《先帝賜臣鎧甲表》之中;至於證據,則最早是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元熙墓中陪葬的手按大盾俑,它所披之鎧甲的胸背部都是由左右兩片近似橢圓形的大型甲板組成的。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元邵墓中陪葬的陶俑也有身穿明光鎧的人物。
明光鎧最主要的特征是胸前、背後的大型圓形或橢圓形甲板,這種甲板經過打磨之後,能在陽光之下發出耀眼的反光,就如同一麵鏡子一般;而漢代的鏡子上常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套話,明光鎧便因此而得名。
明光鎧的樣式很多,而且製作之繁簡也不盡相同;但在後世卻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好的盔甲,有不少人對它有一種近乎崇拜的情緒……
此時,遼東軍開始使用的明光鎧樣式也不過幾種,所參照的乃是盛唐時期慣用的樣式(盛唐時期是明光鎧的全盛時期);其構造大致上是由頭盔、護肩(吞肩)、身甲三部分組成,供於遼東軍中校尉以上的軍職者使用,其製作材質與繁簡程度也是根據使用者的軍職高低而相應變化,等級區別嚴格分明。
這,也是雷雲激勵三軍將士、培養他們榮譽感的一種手段……
坦白的講,古代手工製作金屬盔甲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是事,再加上條件的簡陋,因此中國古代王朝的軍隊中盔甲的裝備比例一直不是很高,即便如唐朝這般強生的王朝,其軍隊的盔甲裝備比例最高時也不過六成左右,而且還並非全是鐵甲,其製作之難度可見一斑……
不過,此事對於雷雲而言卻是要相對容易一些。
這倒不是他多麼的了不起,而是他懂得使用一些後世的簡便方法。
早在很久以前,他便已經將後世流水作業的方法授予了神械司的工匠們。如今工匠們隻須將一副盔甲的製作步驟分成若幹,而後每人負責一部便行了……
事實證明,這個方法不但可行,而且還可以省掉不少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