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曆史比作浩瀚的星空,那麼眾多的曆史人物就是點點繁星。星星太多,容易看花眼睛。星空有點遠,我們跳再高也不會撞到頭,不去理它還總覺得失去了什麼,畢竟都說這麵鏡子可以正衣冠,可我們的影子在哪呢?

這個時候我看到了一顆流星,它用自身的血肉把星空撕開了一道口子,散發的光芒不死不休,它熱烈的完成了對英雄氣節的一次殉情,而我卻在它死寂的餘暉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它”是項羽,雖敗猶榮;我是我,連失敗也無從談起,但我們都是有血有肉、性真情切的人:失敗了會沮喪、生氣了會惱怒......項羽倒下了,他再沒機會爬起,幾千年後的我們還活著,以此為鑒,還有機會繞過那些人生的“坑”。

史籍,是勝利者寫的日記,他總會不經意的矯飾一下自己也尿過褲子的事實,怕後人不尊敬。所以,就留給我們很多疑問:項羽坑殺的二十萬人怎麼擠進新安城南那個400米*250米的坑裏的?用的是壓縮機嗎?難道項羽那時候就有王者榮耀?他還被設計了抗傷能力,並附加了乾坤大挪移的絕技,否則怎麼在重重包圍中一下子從東城跳到一百裏外的烏江?他費了那麼大力氣,難道隻是為了給亭長送個良駒?要不然怎麼會一路逃亡最後再去割自己的腦袋......懷疑引發了思考,《項羽紅黑之鑒》就是建立在這些思考之上,根據史料整理的一個作品,部分爭議事件也有曆史根據,絕不是信口開河。

人生如棋、落子不悔,紅黑之間就是楚河漢界,就有功敗垂成。成功可能並不偶然,但失敗也絕不僅僅隻是曾經。紅與黑,是兩種人性、不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