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譚岩他們高一四班,和尚溝初中來的學生一共八個,有譚岩、李懷軍、王美華、王永勝、宛子麗、許光輝、李明生、周豔華。
他們占據了班級比較多的人數,加上比較開放,思想活躍,很引人注目。
之外是黑城子初中來的學生,也是八個。以梁曉燕為首,屬於敢打敢衝那夥兒的,另外黑城子學生打架出名,身上都帶著點痞氣。
剩下的是北塔子、保國老、台吉營、板達營、蒙古營、興順德、小城子初中來的,大部分比較老實,屬於認學那夥兒的。
從開學到現在已經有八個學生退學不念回家種地去了。有家裏不讓念的,也有家庭條件不好,學習成績也不好自願不念的。
開學的時候四十五人,現在三十五人,其中兩個轉了學。
四班出現這種情況,其他三個班也都出現這種情況,一班最嚴重,不念了十二個,現在還剩三十一個學生。
出現這種情況不但班主任痛心,校長老朱和教導主任老馮也十分痛心。好在走的沒有剩的多,多少有些安慰。
改革開放十年來,農村確實比以前好了許多,莊稼人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頭腦靈活的還成了萬元戶,不比城裏人差。
但貧富差距也確實拉開,窮的比以前更窮,手裏沒錢,孩子又多,日子過的緊巴巴的,哪有錢供孩子念書?
加上外出打工的影響,很多家長覺著孩子讀完初中就行了,就是念高中也考不上大學,還不如下地幹活,給家裏多個幫手。再不出去打工,還能掙點錢貼補家用。
而很多初中畢業的孩子也願意出去打工,在家總受父母管,出去不但能掙錢,還不用受父母管了,想幹啥幹啥,那多好。
於是很多十六、七的孩子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過早的步入社會。
譚岩那些沒考上高中的初中同學,百分之九十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裏的沒幾個。能留在家裏的不是家庭條件好,就是父母有能耐,不用孩子掙錢也養活得起。
隨著期中考試的結束,每個班級又有三、四個學生不念了。
期中考試譚岩在班級排名第十,年部排名三十八。馮主任看到成績後想要跟譚岩要學費了,等知道確切情況後沒說啥,對自己當初的決定感到無比正確。
期中一共考了三天時間,第三天上午隻是一科地理,考完了就休息。
那天譚岩二姐夫趕著車來給他家拉玉米秸稈,拉秸稈一個人拉不了,得倆人。譚岩沒上學校參加考試,在家拉秸稈了。
他的成績和年部第一名差五十六分,如果他參加了地理考試,那麼第一名非他莫屬。
對這些他不在意,隻是個分數而已,考上大學才說明情況,那才是真本事。
拉秸稈那天老山正好從大青山煤礦回來,順便幫他幹了大半天活。
老山、李傑、譚岩三人要好,譚岩家有點啥活他倆兒誰趕上誰幹。三家大人走動的也很好,都在一個營子住著,老鄉親,雖然李傑和老山家是工業戶,並沒有瞧不起譚岩家的意思。
三個人當中譚岩最小,老山和李傑十九。老山不愛學習,喜歡在社會上混,在和尚溝街麵上小有名氣。但打架不行,惹事了就找譚岩,譚岩沒少給他擦屁股。
李傑學習中上等,為人仗義,愛打抱不平,打架也不厲害。
三個人當中譚岩最老實,打架卻最厲害,不但和尚溝出名,黑城子街麵的地痞流氓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