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0年
“啟稟魏侯,此為我主中山王願與魏國結好之文書,還請魏侯過目。”中山國使者雙手捧著一卷羊皮文書,昂首挺胸立於堂下。
魏武侯命下人將文書取來,攤開羊皮紙,讀了起來。
中山國位於燕趙之間,原是白狄人建立的一個國家,號稱千乘之國,一直被中原諸侯視為枕邊之患。昔日晉國在時,數次討伐中山,使其一弱再弱。便是如此,三家分晉之後,魏國亦是經數年苦戰,死傷慘重,才將中山國收入囊中。
然而魏國本土與中山國並不接壤,伐中山是借道趙國方能成事,這導致魏國對中山國的事務鞭長莫及。公元前381年,趙國為涉足中原,攻擊魏國所保護的衛國,魏武侯應衛國之求救,發兵攻趙以借衛國之圍。這一戰雖然勝利,卻導致魏國本土和中山之間的通道斷絕,逃入太行山的白狄人卷土從來,姬桓(中山國君)於顧城自立為王,率領中山軍隊一年間盡收舊土,將魏人盡數驅離。
魏武侯看著羊皮紙上的一行行文字,心中的怒火一點點沸騰起來。
“中山乃是大魏國之疆土,寡人不知哪裏來的中山國。”
中山使者笑道:“那魏候可知魏之中山可還有一魏人?”
一語既出,魏國朝堂頓時炸開了鍋。
“大膽來使,竟敢在我大魏朝堂上口出狂言。”魏相公叔痤嗬道。
“父君,安能叫此等蠻夷如此猖狂。兒臣懇請父親發兵,當即滅了中山國!”魏武侯最寵愛的兒子公子緩言道。
中山使者絲毫不讓:“哈哈,魏國若有此意,發兵來打便好。一個趙國是打,多一個魏國亦是打。”
此時,趙國已趁中山建國立足未穩之際發兵,但是大敗而歸。中山使者此等言辭自是底氣十足,根本不怕魏武侯的威脅。
魏武侯嗬停了百官,命人將中山使者帶了下去,對堂下言道:“諸位大臣,今失去中山已成定局,該如何是好?”
“君上,臣以為中山之地已失,而趙國又與我交惡,我國已失去進攻中山國的道路,再滅中山過恐怕十分困難,不若力圖中原。”魏相公叔痤言道。
“稟父君,兒臣認為不然。趙國遠非我大魏的對手,兒臣以為隻要略微施壓,趙國必然借道。我大魏武卒無敵於天下,當年可一戰滅中山,今日亦非難事。”公子緩言道。
魏武侯很滿意公子緩的言辭,轉眼看向一旁一言不發的公子瑩。魏武侯的正室夫人沒有兒子,公子瑩是魏武侯的長子,卻不是他最心儀的魏國接班人。
曆史上魏武侯直到去世,也沒有立公子瑩為太子,雖然公子瑩順利繼位,但是公子緩逃至趙國,趙韓兩國聯手扶持公子緩即位,一度把公子瑩包圍在安邑城中。後來趙韓兩國起了爭端,趙國想一戰滅魏而後瓜分其地,而韓國自知勢力不如趙國,擔心分地時趙國做大對自己不利,要求將魏國一分為二,公子瑩和公子緩均為魏候。兩國難以達成一致,而後韓國自行退去,隻剩趙國。趙國自知大勢已去,遂也退去,安邑之圍不攻自解,公子瑩才坐穩了為候的寶座。
隻是,這些事情是十年後才會發生的事情,朝堂上魏武侯和文武百官並不知道。而公子瑩,他知道。
公子瑩,或者應該叫做李瑩,原本是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普通人,並無特長之處,虛度幾十年光陰,竭盡全力的生活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一次意外把他帶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變成了魏瑩,即公子瑩。
“瑩兒,你可有話說?”魏武侯見公子瑩在發呆,臉色一變。數月前自己的這個兒子失足墜馬,而後便沉默寡言。近些日子看他好些,才準許他參與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