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公元一千八百九十四年、清光緒二十年的秋天,有三名清朝官兵,騎著蒙古快馬,急急忙忙,風馳電掣般地從朝鮮新義州那邊,馳過鴨綠江來,沿著從丹東經岫岩、海城、牛莊、盤山、錦縣等地通向山海關的官道,向北京方向疾馳。
前麵那人是都司打扮,頭戴紅纓帽,身穿馬蹄袖箭衣,身上背著一個長方形的黃牛皮漆麵護書,護書上還插著三根隨風飄拂的雞毛,說明那護書內裝的是十萬火急的軍情公文。這都司身後,跟著兩名剽悍的戈什哈,荷槍佩刀,緊緊護衛,催馬不離左右。他們一路飛奔,馬不停蹄,每隔六七十裏,便找當地驛站,換幾匹快馬,吃點點心,繼續趕路。
原來這三個人乃是今年夏天欽命赴朝鮮平亂的清兵總統葉誌超派往京城向皇上告急的軍差。
這一年,恰好又是清廷老佛爺慈禧皇太後的六十萬壽之年,朝廷撥下了三千萬兩銀子,專門為太後籌辦祝壽大典。一路上各處督撫、將軍、司道、州縣為太後祝壽獻禮的人夫轎馬,絡繹不絕,擠滿了各處的驛站。越是接近北京,這種進貢送禮的隊伍,為擴建頤和園采辦各種金石材料、花木珍玩的隊伍,朝廷征調的各種工匠藝人的隊伍,就越是擁擠,趕路也就越是困難。所以盡管他們急如星火,晝夜趲行,仍然花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才趕到了京城。而半月來,朝鮮的情況又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總兵左寶貴在平壤戰死,葉誌超等倉惶逃命,丟下大量槍炮、彈藥、軍糧、輜重,逃出了平壤,整個朝鮮已經淪入了日軍之手,戰火也已經燃燒到鴨綠江邊來了!
然而,這時候,北京城內卻仍是一片笙歌。坑坑窪窪、塵土飛揚、馬糞遍地的皇城大街上,處處是花團錦簇,火樹銀花,五步一亭,十步一台,雜耍百戲,繽紛競呈,完全沉浸在為老佛爺祝壽的喜慶氛圍之中……
正如一八四〇年的鴉片戰爭,帶來了太平天國曆時十四年的轟轟烈烈的革命一樣,這一次中日戰爭,也從此揭開了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近代曆史上又一連串威武雄壯、可歌可泣的偉大革命鬥爭的序幕。
曆史的巨流滾滾向前,而那陳舊衰亡的勢力,卻總是維護著自己的利益:“再三往後退卻,一直到形成無路可退的情況時為止,那時,生活本身就會站出來大聲喊道:這裏是羅陀斯,就在這裏跳躍吧!這裏有玫瑰花,就在這裏跳舞吧!”
時代的樂曲奏響了。我這本小書所要記述的、曆史的又一次光怪陸離的圓舞,也就從這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