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探索的路上——讀甘鐵生同誌的作品之後(代序)
曹菲亞
北京市擁有一大批青年文學作者,其中有些同誌是很勤奮的,很有發展前途的。他們探索著人生,探索著文學之路。甘鐵生同誌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在短短的三年中,發表了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說,引起了許多同誌的關注。
甘鐵生現年三十多歲。十年動亂之初,他剛剛中學畢業。在停學大串連中,他懷著“為革命”的豪情壯誌,曾走南闖北,到過許多省份,走過許多名山大川,邊寨山林。後來到東北生產建設兵團,轉而又到山西偏僻山村插隊勞動。在那動蕩的年代中,他和他的同齡人一樣,經曆著不平常的歲月,這段經曆,為他後來的成長,走入文學創作之門,提供了豐富的生活基礎。
生活的激流,不能不引起思考的波瀾。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逐漸地從狂熱中冷靜下來,他開始思考、探索生活中的許多複雜問題,但他總是同時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紮實的生活根柢。他不少篇小說是以在動蕩年代裏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為主人公、為題材、主題的。我們從那些真實的描寫中,尤其是對一些女青年形象的生動刻畫中,看到了作者的才華。他不是直接描摹他們生活中的表麵現象,而是通過表象,著力表現她(他)們被“四人幫”所扭曲了的心靈。作者在前一時期的作品中,刻畫了動亂時期眾多的知識青年中各種人物,描繪了他們傍徨、苦悶,沉淪、探索的心境和生活畫麵,作者的筆觸細致入微,真實感人。這些曆史生活的真實記載,無疑是有意義的,它使人們咀嚼過去,思考未來,人們絕不允許那個悲劇性的曆史重演了。
作者前幾年寫的一篇作品《聚會》,便是寫一群插隊知識青年深深的靈魂苦悶的,他們開始狂熱,繼則懷疑、苦悶、迷惘、憤怒。這篇作品具有油畫般的濃度和深蘊的生活氣息,它反映了這些年輕人在特定曆史條件下被無窮的煩惱所纏繞的情景。透過作品,看到了作者熟悉生活和概括生活的才能。這篇小說中的女主人公丘霞,作者著力刻畫她善良美好的心靈。丘霞用聚會的方式,把偏僻山鄉中沒有調走的一些知識青年聚會在一起,她要使大家盡情地歡樂、愉快,她希望忘卻一切苦痛。但是苦悶的現實(“四人幫”黑暗統治下)畢竟不是想忘卻就能忘卻的,丘霞的命運還是以悲劇告終。這篇作品顯示了作者的才華,但也可以看到那個時期文學思潮中著眼於傷痕描繪的影響。這篇作品發表後,評論界有過評議,究其原因,恐怕就在於作者在描寫生活真實的同時,流露頹傷情感的筆墨過於凝熏了。在描寫生活點時,還應透過點看到麵,應把時代環境刻畫得真實準確,也就是應該描寫出“四人幫”統治下人民的力量、希望和反抗,應在陰雲縫隙裏透露光明,迷惘中探索新路。對評論界的這些意見,作者是虛心地聽取了的。我們可以看到,後來的作品中,作者是在努力向前邁步的。
甘鐵生同誌是一個嚴肅地思考生活的青年人。他的作品並不是僅僅停留在客觀的、自然主義的生活描摹上。他在前進的道路上探索,從作品選材、立意到藝術表現手法,都在探索新路,蓄意出新。我們看到有些表現手法,是他在閱讀了不少當代作家作品之後受到的影響,而他在運用這些手法時,卻是得之於心。
《人不是含羞草》描寫了一代振奮人心的奮鬥者的青年形象。作者刻畫了一個有理想、有毅力的女青年的創業精神。作品中寫了幾個待業青年,他們認為自己生不逢時,前途渺茫,就象含羞草一樣。含羞草在非洲可以長成高大的樹,而在這裏,隻能長成草。因此有些青年人產生了消極的思想。然而女主人公王穎,卻堅定地勸告同伴們:人不是含羞草,人應該奮鬥,奮鬥就能得到一切。於是,在艱苦的條件下,他們克服困難,辦起了一個茶館。女主人公那種近於固執的頑強奮鬥的精神,的確發出一種生命的光輝,給我們一種力量。這篇作品寫了青年人的理想精神,雖然那理想還有些朦朧,但畢竟是積極向上的,能夠給人以鼓舞的。
甘鐵生的小說,著力讚美人的良知。《淹沒在海底的星星》中的“我”,就是作者要讚頌良知中的一個人物。這個“我”,“是想償還心靈的欠債”,於是“我”就對那個雖在十年動亂之初,由“革命”狂熱而被“我”傷害了的女青年竭盡全力地企圖給以幫助……《野酸棗》中的夏克寧,以及《淹沒在海底的星星》中的那個一度淪落的顧蓓蓓,這些人物,盡管有著各自被險惡環境所扭曲了心靈性格的印跡,卻都有一顆向善的心。可以說,作者是在記載曆史的淒冷的陰霾中,發掘那人類美好良知的明光,使人們感到人心不可侮,良知不會淪喪,曙光終將驅散迷霧,正義必然戰勝邪惡。雖然作者筆下始終是流露著淒涼的沉痛,卻又總是透射出給人以希望和鼓舞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