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來說,農村的生還是有些艱苦的。
在天冷的日子裏,我們都是在家裏麵燒的是煤火。農村裏的煤不是多,所以家都在自己屋子裏麵備下許多的煤土煤塊。家家戶戶屋裏麵的煤,都是艱難艱難才買得到的。為了省一些錢,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早早的天不亮就自帶幹糧,然後趕上驢車,走上一天的,然後才能到達武旁邊的郭家嶺煤礦。然後從那裏買到稍微便宜一些的煤,用皮帶圈編的荊條圈紮好驢車前後,裝上滿車煤,趁著半夜,一星,把驢車趕家來。所以,起那些年的艱辛,爸爸媽媽都是感慨,如給他們這樣的機會,怕他們難去能夠到,坐著驢車跑上一白天一黑夜去拉煤去。
煤拿來,用的時候還不能燒。要到村裏選一些比較好的紅泥土來,把土擔來和煤和在一起。所以擔煤土的事兒,就由我和哥哥來完成。一般是在村裏學校附近後羊圈旁的土堆是前老墳旁邊的紅土堆上,選那些非好的紅黑泥土,挑來使用。
而到了天氣暖和的時候,煤火就要停啦。幾乎一夏天和一秋天都要燒柴火飯,那撿柴的日子就要到了。因為村裏家家戶戶都要去撿柴,所以有帶著筐子的,有帶著鐮刀的拿著繩子的,天要選一定的時間,上山去柴,來之後堆在房屋旁邊。所以我家在來大爺爺住的房子旁邊,都會留出一大摞的備柴火的地方,堆的和樹都一般高。
年紀小的去拾小柴火和樹葉,稍微有點兒年齡,力氣大了,就要上樹去扒柴。核桃樹和柿子樹是好的柴,如是桐樹的話燒火會有爆炸聲,所以幹柴不容易撿。
有帶上鐮刀的去割柴。山上的荊條、葛針,多的是。那個可以起來到大年兒左右,濕柴就變成了幹柴。
撿菜來,中午飯,在缺少鹽的日子裏,總感覺中午飯是一種煎熬。經是天到地裏麵去摘來許許多多的豆角,是在玉米地裏麵,牆兒腳處,一般都種有許許多多的梅豆角。在我們吃的時候,需要把梅豆角摘家來用水洗一下,然後就切成細絲,把水燒開,然後把梅豆角到鍋裏麵,然後煮啊煮啊,煮熟了中午的飯菜就有了。然後就是吃麵條和饅頭,水是少的啦。
各種各樣的都是自己榨的,核桃、菜籽等等。如是要吃烙餅的話,那也是不允許鍋裏麵倒的,需要用上一個刷子,然後沾上一個布條,布上滴那一點兒,然後去鍋裏刷上一把,就可以去烙餅啦。所以燒火烙出來的餅,大多都是大火燒的黑乎乎的,燒焦的餅。
如是吃麵條的話,那可以吃的稍微好一些。首把豆角菜在鍋裏麵煮好,然後下點麵條去,等快要出鍋的時候,用勺子一點兒生,到大火裏麵把烤熱了,一些蔥,然後迅的把燒好的一勺子,撲的伸進麵條鍋裏,蓋上鍋蓋,聽得呼嚕呼嚕一陣響,於是,滿屋子的香味兒,好吃極了。
當然,如是吃些小鍋飯的話,煮上一些掛麵,到可以用筷子沾上幾滴芝麻香,吃起來味也是不錯的。
所以在多時候總是感覺肚子裏麵沒有吃飽,大約是缺水的緣故,頓飯吃的都多,下碗過一段兒時間肚子裏麵就空了,總要找一些來填補一下肚子。家裏麵的零食,冬天有時候會在火洞兒裏,就是煤火邊掏一個洞兒吃食,比如柿子、紅薯幹、幹糧等等。如是冬天的話,拿出來時都是暖的、熱的就可以吃,如是夏天的話,那就沒有辦法啦,能是將好吃的東曬幹了。
所以冬天之外,我們就可以吃到炒麵,甜炒麵和香炒麵。我家的甜炒麵和香炒麵都在東院的我太爺爺住過的屋子裏麵。用荊條子編成大筐,在裏麵,吃的時候上去摳出一些來偷偷帶來吃,也是味。。
因為炒麵可以上長時間,所以我多的時候都是把炒麵當作零食。可以吃,也可以帶來,一下簡單的加工吃。
在我小的時候,有好多我生病了,那樣我就可以吃到媽媽的粉芡糊糊啦。也就是把粉芡和紅糖在一起,加水熬熱,這樣出的粉芡糊糊,對當時我來說簡是一絕,沒有能夠比得過的,好吃不過了。不過粉芡本身也不多,所以吃起來機會也不多。一到了久久之後,我到家裏,如家裏有的話,有時候媽媽也會給我用開水煮一碗粉錢芡糊糊兒,我之後吃起來,卻也沒有小時候吃的那香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