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1 / 3)

第二十三章

小溪流奔海

下雨了。

前麵不遠處,山腳下,小溪旁,有幾間小屋,孤伶伶地在雨中站立。

敏兒喜出望外,加快腳步奔了過去。

這是一所關公殿。

看!那個坐在神座上的紅臉漢子,不就是關公嗎?在敏兒看來,關公過五關斬六將,不愧為一條好漢,但是他在華容道放走曹操,難道是應該的嗎?諸葛亮才是敏兒心目中的英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一他滿肚子都是計謀;不過,敏兒不讚成他擺空城計,敏兒以為這太冒險了萬一被敵人識破怎麼辦?萬一對方不管有沒有伏兵,冒險衝進城怎麼辦?如果諸葛亮還活著的話,敏兒可以用一連串“萬一”問得他啞口無言!敏兒聯想到自己,西嶴那一套“捉迷藏”,就在貓眼的鼻子下跳過來躲過去,難道不比諸葛亮擺空城計更帶冒險性嗎?不!這是特殊環境所采取的特殊辦法呀。

在某些特定境遇中冒一下險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革命事業本身就意味著冒險麼!當然,當敏兒找理由為自己辯護,從而原諒了自己之後,也就自然而然地原諒了諸葛亮。

敏兒坐在神座前的蒲閉上歇息,挨個兒瞧泥菩薩,忽然想起孩子們給泥菩薩編的《十字歌》:一身爛泥二目無光三餐不吃四月無力五髒全無六親不認七竅不通八(百)事不管九(酒)肉常供。

十足飯桶敏兒正想得出神,屋外突然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同時聽得見雨點敲打雨傘的“卜卜”聲,有什麼人來了!敏兒斷定這不可能是貓眼他們追蹤而來一憑腳步聲就可以判斷出來,分明是一個人麼,像貓眼這樣的老習,絕對不會單槍匹馬闖到這兒來。

但是為了以防萬一,他還是機警地鑽到神龕內,從板縫中向外看。

沒多久,進來了一個駝背老太婆,她手中提著一隻竹籃,蹣蹣跚跚地走進大殿。

敏兒立刻聞到了一股饞人的酒肉香味,他不禁咽了一口唾沫,忽然感到肚子餓了,很想吃點什麼。

駝背老太婆把“福禮”擺到桌子上,聽得見盤碟相撞的叮當聲,聽得見劃火柴的嚓嚓聲,劃了好久總是劃不亮,老太婆跪在蒲團上又拜又磕頭,口中念念有詞,關公老爺!大雨淋濕了火柴,我老太婆不點香,沒插燭,還望老爺多吃豆腐多吃肉,給我老人加壽,給我全家添福!說罷,又磕了幾個頭,這才站起來自言自語地說,西嶴嫂怎不見來?邊說邊撐起雨傘向外麵走去。

關公殿裏隻有敏兒一個人了,好機會!他鑽出神龕抓起一塊豬肉咬了一口,唉!半生不熟的,隨手放了回去,又抓起一塊豆腐,一塊麻糍,聽見外麵有人說話,就立刻鑽進神龕內,吃著豆腐和麻糍……西嶴嫂!你怎麼這時候才來啊?唉!人老記性差,拿了酒肉,忘了香燭,我走到半路又回去拿來。

進來兩個老太婆。

駝背老太婆走到供桌邊突然驚呼道:阿呀!關公老爺顯靈啦,西嶴嫂你來看,麻糍吃了一塊,豬肉咬了一口,豆腐也吃過了。

西嶴嫂一邊把“福禮”擺到供桌上,一邊慢吞吞地說,怕你像我一樣,人老記性差,丟三忘四的……駝背老太婆立刻打斷她的話說,西嶴嫂!你可別說糊塗話。

我剛才把福禮擺到桌上就出殿看望你了,大殿中又沒別的人,這豆腐、麻糍不是關公老爺吃掉,還能是誰?說罷,跪在蒲團上連連磕頭。

臨走時,兩個老太婆爭個不休,一個說,神仙不吃煙火食,一個說,明明吃了……敏兒覺得好笑,他鑽出神龕,剛才兩個老太婆的趣事,絲毫引不起他的興趣,他愁眉不展地望著天空。

灰蒙蒙,白茫茫,陰沉沉,天連地,地接天,雨幕遮蓋了天和地的界限。

屋簷掛下條條瀑布,頃刻間注滿了天井。

雨聲夾著雷聲,風助雨勢,雨借風威,轟隆隆,唰啦啦,下得敏兒心煩意亂,他愣愣地望著屋簷下泛起的水泡,聯想起水泡的謎語一一天上一隻小小碗,掉到水裏翻不轉。

小小碗,翻不轉……水泡變成了爸爸的眼睛,這眼睛好像會說話;水泡變成了媽媽的臉龐,這臉色流露著焦慮;一個水泡破碎,又泛起一個,一忽兒,水泡變成振國憂慮的眼珠,一忽兒又變成永旺焦急的臉龐,一忽兒又變成吳仿月的“忽閃”,互相重迭,互相交替,看得敏兒眼花繚亂……突然,一聲巨雷炸響,敏兒從遐想中驚醒,再也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