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看魯迅(1 / 2)

我們去看魯迅

不久前我和在上海。

除掉機場來回途中和候機時間,我們在這個城市裏呆了幾乎不到二十四個小時。

我們說,去看魯迅去看魯迅。

我們這樣說著的時候,感覺裏我們是兩個攢足了盤纏遙遙地從異地趕來的清貧而熱血的青年,我們的信函早巳越過千山萬水,放在了先生的書桌上,先生回了信,約好了

見麵的時間,他知道我們要去,且已等候多時。

我們衣冠齊整,因為要去見魯迅先生。

不喜歡“文學青年”這個詞,它在我們這個時代充滿了調侃甚至貶義,但在這一天,在我決定去看魯迅先生的這一天,我那麼地願意做一個文學青年啊,一個地道而標準的文學青年,我感覺自己穿著素衣布裙,手裏拿著散發著墨香的稿子,就是那種用毛筆小楷字寫在粗糙的醬黃色稿紙上的稿子,懷揣了一顆虔誠的心,去見魯迅先生。

我們先是去了四川北路2288號。

那裏是先生的墓地。

樸素,安寧,初秋的夾竹桃匝地。

墓旁除了我們,一個人也沒有。午後的陽光在這異常的安靜裏顯得格外明亮,似乎還發出輕微的歎息。這安靜在膨脹,在擴大,壓過了內心的一切喧囂。那仰躺在地上的長方形碑石就是先生之墓’就是他所說的一切的終點:墳,而這墳的周圍生長著蓬蓬勃勃的野草,他自愛的他的野草,先生的雕像在墓的前麵,是銅鑄的,他目光深遠,平視前方,仿佛正是“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天上看見深淵”’“於無所希望中得救”吧?

據說先生下葬那天,曾有一彎新月從暮靄沉沉的樹杈間升起,照著墓場裏民眾的葬禮,照著葬禮之後的沉寂,那月亮似乎繼續在替那熱愛他的人們唱著《安息歌》:“願你安

息,安息,安息在土地裏……”

從墓地出來,我們去山陰路132弄9號,即過去的大陸新村9號。

那是一幢堅固的舊式紅磚居民樓,先生故居占據了最裏邊的三層,小小的院裏種著的似乎是黃櫨和石榴,或許是先生記憶中的百草園的縮影吧,這是先生在這城市的最後一處住宅,也是五十六年人生的最後居所。

管理員找出鑰匙打開院門,還是除了我們,沒有別的參觀者。

時光流走了六十七年,三層樓的屋子都靜靜的’所有家什都在這安靜裏保持著原先的沉著與和藹,水泥的樓梯是窄的,我想當年蕭紅就是從這裏一步一步地邁上來,鞋跟在地板上敲擊出清脆的聲音,廣平正抱著海嬰下來迎接。陽光照在窗前的那張堅實厚重的書桌上,綠罩台燈,白瓷煙缸,小硯台,筆架裏的毛筆把尖銳而酣暢的一端朝向窗外的蒼茫浩渺的天空,這筆它不甘心哪,它看上去還有許多心事和憤懣沒有寫完——如果沒有這支筆,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會是多麼的蒼白,人心該是多麼的寂寞。藤椅是空的,仿佛先生剛剛寫完文章,在黎明的微光裏去歇息了,似乎有煙草氣息還在空氣裏飄浮,有隱隱的咳嗽聲在房間裏回蕩,那牆上的月份牌卻是醒目的,永遠停在了1936年10月19日。

這個房間曾經徹夜地坐著一個曠百世而一遇的男人,他的後背在燈影裏顯得黑大,他在嫉恨和圍困中用一支筆突圍,一直寫到悲壯地倒下,倒在漫漫長夜裏,那時手稿還攤放在桌上,筆尖上的墨還沒有幹……

曾經跟一個朋友在電話裏說起對男人之性感的理解,我說我認為最性感的男人是魯迅先生,對方大笑,扣了電話之後我思忖良久,覺得自己並不是在信口開河,何謂性感?無非就是男人有男人味,女人有女人味吧。長久以來魯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真的是最具有男人味的一個,古往今來,從中到外,非他莫屬。

請原諒我在這裏借用一個很時尚的字眼來評論一個並不時尚的人物,我認為魯迅先生很“酷”。

他長得個子並不高,但骨骼粗大,於是並不顯得文弱,他南人北相,臉龐輪廓似有蒙古遊牧民族血脈,讓人想起紹興之地多豪俠,他眼球亮如水晶,目光銳利,他的頭發、胡須和眉毛都是茂盛的堅硬的,在很多雕像上都塑得近乎火炬形狀了。在冬天他不喜歡戴帽子和圍巾,穿一身深黑色粗布舊棉抱舊棉褲,還有膠底球鞋’總是用細碎花布的包袱皮裹了書和稿子,夾在腋下,在冷風裏疾走。他抽廉價香煙,喜歡吃北方食品,吃硬東西和油炸的東西。他說話的嗓音是喑啞的、有力的、緩慢的,連咳漱也充滿著力量。總之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忸怩的江南才子,他是一個到死都被黑暗通緝著的正義的戰士。

至於精神世界,更無需多說,沒有誰比得上魯迅更硬更高更強。他是拿雜文當詩來寫的,他生命激情全在雜文裏了。看過一本書叫《被褻瀆的魯迅》,收集的全是各色人等罵魯迅的文章,封麵是灰色的,上麵有一塊一塊的亂扔過來的汙泥濁水的圖案,在這汙穢之間傲然凸現著的是魯迅先生那倔強的頭像。這書讓人看著看著直想樂,跟魯迅比起來,那些罵先生的文章更多的隻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有的甚至像潑婦罵大街’跳著腳,越發顯得沒了邏輯。就是把這些人都捆起來,當成集束炸彈,他們也抵不過一個魯迅啊。有個叫蘇雪林的女作家活了百歲,至死都以罵魯迅為己任,她的文章寫得的確漂亮,卻由於過度情緒化以至於失了科學性和客觀性,比如她想當然地說魯迅不喜歡朱安是由於嫌朱安貌陋,接著她又指出,可是魯迅自己也不是美男子呀,這個女作家後來遠在海外,每每到了魯迅的生日或忌曰她都能記得起來,總要寫上一篇洋洋萬言的罵文拿出去發表,她就這樣罵魯迅一直罵到生命最後一息,這種堅持不懈的仇恨簡直讓人疑心它已經物極必反地成了愛,而且是最強烈的愛——在這世上什麼樣的情感竟可以讓一個人耿耿於懷到死去方能罷休?而魯迅,他一個人從從容容地回擊了四麵八方的這麼多人,談笑間,就讓他們灰飛煙滅了,簡直就像一個武林高手,他熟知使用語言和思維的十八般武藝。記得他在某篇文章裏,先引用徐誌摩誇梁實秋是中國最有根基的學者,再引用梁實秋誇徐誌摩是“五四”以來最得西方現代文明之精髓的作家,引用完了雙方的話,魯迅隻輕描淡寫地在後麵緊跟著說了這麼一句:我們國家最有根基的學者和最得西方現代文明精髓的作家就這樣互相地選出來了。先生在這裏隻用“互相地選出”幾個貌似溫良實則尖刻的字眼就使得對方牆倒屋塌。看到這裏誰也沒法不忍俊不禁。先生說,我一個也不寬恕。他還說過這樣的意思,要吃得好一些,補充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為的是多活幾年,讓那些看著我不舒服的人多不舒服上幾年。他的精神裏麵有著尼采的“強力意誌”,他在醫生宣布他的肺完全潰壞之後,他又活了五年多,他快成超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