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世紀巳翻然更新,文學當與時倶進。
在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豪邁步伐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社會主義文學事業麵臨著更大的挑戰、更新的機遇、更高的使命和更重的責任。大力培養、造就、發展和壯大新世紀的文學隊伍,擔當起繁榮新世紀文學事業的重任,是擺在文學界麵前的一項艱巨、光榮而又刻不容緩的工作。山東省作家協會審時度勢,前瞻未來,把大力培養文學新人作為戰略措施來抓,在青年作家隊伍的建設方麵開展了一係列紮實有效的工作。《文學魯軍新銳文叢》的編輯出版,就是其中的一項措施。《文學魯軍新銳文叢》第一輯,遴選出十位青年作家的精品力作,集中推出,展示了山東青年作家的實力和陣容。這是一項著眼新世紀山東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戰略措施,是一項看得見、摸得著、落到實處的文學人才工程。借此機會,對《文學魯軍新銳文叢》的出版,對全省廣大青年作家們辛勤創作取得的成就,表示熱烈的祝賀!
文學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對於促進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悠久的山東文壇
曆史上,我們的前人曾經有過輝煌的貢獻和不朽的作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管子等諸多先師聖哲,不僅是道貫古今的思想家,同時也堪稱文傳萬載的文學家;辛棄疾、李清照、蒲鬆齡等諸多文學大師,以其經典之作,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曆史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在齊魯文化、革命戰爭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豐厚土壤上成長起來的山東新老作家,同樣對中國文壇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們感應時代的召喚,謳歌社會的進步,讚頌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創造新生活的奮發精神和輝煌業績,張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從而形成了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濃鬱的齊魯地域特色,在不同時期為人民奉獻了一批又一批精品佳作,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這裏尤應提及崛起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他們曾以驕人的成績和強大的陣容樹立了“文學魯軍”的形象,一時傳為文壇佳話。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紀的更迭,當年贏來“魯軍”稱號的一大批青年作家而今巳步入中年,他們仍以旺盛的創作態勢和顯著的文學成就活躍於文壇。長江後浪推前浪,社會發展呼喚文學“新銳”,時代前進需要大力充實新的“魯軍”。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大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文學新人正以春筍拔地之勢茁壯成長。他們當中,有的巳在全國權威性的文學刊物上連續發表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受到多種媒體的報道和評介,從而引起廣泛關注;有的發表作品後又被各種有影響的選刊選本紛紛轉載選載,廣為傳播,甚至被介紹到海外;有的被文學研究專家列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與評論;也有的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之後引起強烈反響,甚至產生轟動效應;還有的曾多次在全國重要評獎活動中,獲得文學或影視獎項。這次作品被收入文叢的十位青年作家,就是這一大批文學新人當中的優秀代表。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三十八歲,最小的隻有二十九歲。從事創作大都起步於九十年代,有的是文藝單位的專業作家,有的是基層單位的業餘作者,也有自由撰稿人,還有女作家。有的以小說創作見長,有的則在詩歌、散文、影視文學和文學評論方麵頗有建樹。綜觀他們的創作,盡管風格流派不同,藝術特色各異,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起點高,路子正,富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曆史使命感;關注現實,貼近時代;思想活躍,目光敏銳;深入生活,潛心創作;勤奮好學,勇於創新。因而,他們的作品既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又具有一定的曆史內涵;既具有較高的思想深度,又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可以說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統一得比較好,在全省青年作家隊伍中確乎具有代表性,堪稱“文學魯軍新銳”。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將同全省大批中、青年作家一起,成為我省二十一世紀文壇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