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後記
麵對著這些一部部即將付梓、變成墨香的書稿,三十年的漫長艱辛化成一絲快意掠過我的心田。這一絲快意中還帶有幾分成功的自信。
我與共和國同齡。我的創作與共和國的改革開放同步。
嚴格地說我是一位編書匠,而不是一位職業作家。寫作隻是我的最受。因此,三十年的節假日不像別人都花在生活的樂趣中,而我隻是穿梭於南北的采訪、苦澀的讀書和挑燈的寫作。確實,我是從平凡中走來,平凡給我夢魘中的崇高;我從饑餓中走來,貧窮給我一生受之不盡的財富;我從軍營中走來,軍旅給我堅忍不拔、雷盛風行的作風。倘若說我今天功成名就的話,那麼平凡中做人、饑餓的童年、單調的軍旅生涯,當是成功三要素,缺一不可。這也是我花甲之年對創作的思索和感悟。
應該說我的這十幾部區別於他人的傳記,多了些許生活瑣碎,摒棄時代留給作者的高、大、全的精神桎梏,多了時代性和世間人情人性的描寫,多了家庭、婚姻和愛情的描寫,多了些故事的好看,多了些個性的刻畫。比如說孫中山談女人,語驚四座。應該說這是還原中山先生的真實。孫中山是人,其次才是偉大的革命家,他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作為男子漢,他有異性追求,同時也追求異性。再如宋氏三姐妹,一個愛錢,一個愛權,一個愛國。愛錢者人為財死,受權者以身相許,愛國者國比天大。等等,這都是我采訪、寫作的價值觀,抑或是我認為的鐵的寫作原則……
同時,麵對著這麼一部部即將付梓、變成墨香的書稿,我心底又湧出一股感恩的衝動。應當說這感恩中還帶有幾分細節的回憶。
感恩自己嗎?不,感恩這個陽光的時代。三十年前,我剛從吉林大學畢業,血氣方剛。改革開放的陽光政策給死寂的中國帶來了一線生機,也給我的創作帶來了青光雨露。春華秋實,我是幸運兒,我要感恩這個時代的陽光雨露。
說起這個時代,我還感恩這個時代中的一個平凡的人,他同這個時代一樣偉大。他讓我刻骨銘心。可以這樣說,沒有他,今天的故事都不會發生。那是一個落霞的傍晚,我結束采訪趕在匆匆回家的路上,被一幫蒙麵歹徒施暴了,我渾身上下被洗劫得精光,且被歹徒隨手推進河中,多虧這位農民工兄弟的相救,使得我創作的生命得以延續。
還應當說我是中國作家中換筆最早的作家。與其說是我換筆的話,不如說是我夫人的換筆。我早期的十多本傳記,都是夫人坐在電腦前用五碼五筆打出來的。她嫻熟的指法,悅耳的鍵盤聲,讓你如癡神往。因此,望著這一個個中國方塊字,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用生命擁抱創作,用創作燃燒生命,在今人,包括我的兒女們看來,已成為一個笑談。然而我那懂事的兒女,為了我的創作,他們盡量地腳步輕而又輕。我的感恩當然也包括他們了。小事不小,讓人銘心。
從冬天到春天,從百家到一家。這次我的書能彙冊成集,讓世人悅目,還應當感恩人民出版社的社長黃書元先生和副總編輯張小平先生。在浩瀚的書海裏,能做出個例的選擇,我不能不佩服他們的睿智目光;還有為我的傳記文集專門作序的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於友先先生、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萬伯翱先生,這兩位都是同行摯友,亦是我的最高長官,在百忙中,都承諾為我的文集作序,讓我感動不已。他們的序自然也為我的文集添色增彩。
從冬天到春天,在我的傳記文集即將付梓的時刻,我要感恩我的上帝讀者,幾十年成為我創作的動力源泉,沒有他們的掌聲和鮮花,我決不會走到今天,因為我本人也有脆弱。在我這套文集與世人見麵之前,不少粉絲讀者都是由衷地提了意見的,多數書目作者都做了認真修訂。借此出版之際,向所有關心我的人,表示我個人誠摯的問候。倘若你們能從文集中讀不出遺憾,或者還能讀出像黑格爾說的未來的真諦,我也該封筆和聊以自慰了,再回到我原本的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