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希特勒匪徒們嫌熱了――諷刺·幽默篇(四) 懸念(1 / 1)

第三十三章 希特勒匪徒們嫌熱了――諷刺·幽默篇(四) 懸念

【美國】N·奈姆

伯明翰一家旅館的餐廳裏,一群旅遊者正在進晚餐。他們一麵品嚐菜肴,一麵即興談天。魚端上來了,他們便七嘴八舌地講起那些關於在魚肚子裏發現珍珠和其他寶物的有趣故事。

一位老年紳士一直默默地聽著他們的閑聊,終於忍不住,也開口了。

“我已經聽了你們兩個人所講的故事,現在該我講一個了。我年輕的時候,受雇於紐約一家大出口公司。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我和一位漂亮的姑娘相愛了,很快我們就訂了婚。就在我們要舉行婚禮的前兩個月,我突然被差到伯明翰經辦一樁非常重要的生意,不得不離開我的心上人。

“由於出了些麻煩,我在伯明翰待的時間比預期長了許多。當繁雜的工作終於了結的時候,我便迫不及待地準備返家。啟程之前,我買了—隻昂貴的鑽石戒指,作為給未婚妻的結婚贈品。

“輪船走得太慢了,我閑極無聊地瀏覽著駕駛員帶上船來的報紙,消磨時光。忽然,我在一份報紙上看到我的未婚妻和另一個男人結婚的啟事,可想而知當時我受到了怎樣的打擊。我憤怒地將我精心選購的鑽石戒指向大海扔去。

“幾天後我回到了紐約,在一家旅館裏我悶悶地吃著晚飯,魚端上來了,我心煩意亂地塞進嘴裏,嚼了幾下,忽然牙被一個硬東西咯了一下。先生們,你們可能已經猜出來了,我吃著了什麼?”

“戒指!”周圍的人一齊說。

“不!”老人淒涼地說,“一塊魚骨頭。”

(華星譯)

鋪墊,懸念與“結尾的藝術”

——《懸念》賞析

所謂“懸念”,相當於戲劇(或相聲)中的賣“關子”,就是作者(或演員)故意丟一塊“包袱”(即“疑團”),讓讀者(或觀眾)帶著好奇心去猜測,直到結尾才揭出“謎底”。

為了製造懸念,文章有意識進行了兩方麵的鋪墊。一是大夥兒一邊吃魚一邊七嘴八舌地講述著“那些關於在魚肚子裏發現珍珠和其他寶物的有趣故事”。二是老年紳士講述的他個人的奇特遭遇,從熱戀、為未婚妻買鑽石戒指,到婚變、把鑽石戒指扔進大海,再到他上岸後“在一家旅館裏悶悶地吃著晚飯”,將故事情節一步步推進:一,“魚端上來了”(哦,前麵不是講了好多有關“魚肚子裏發現珍珠寶物的故事”嗎?);二,“我”正“心煩意亂”地嚼著魚,“忽然牙被一個硬東西咯了一下”(乖乖!那當然是扔進大海的那枚戒指無疑囉!)有趣的是,老年紳士此時有意地賣了一個“關子”,讓大家猜猜他“吃著了什麼?”而人們便順著前麵的“邏輯”齊聲回答:“戒指”!——如果文章在這裏煞住,也算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結尾,失去戀人而“昂貴的鑽石戒指”卻失而複得

嘛,主人公也算七分不幸三分有幸。然而結尾卻在後頭:

“‘不!’老人淒涼地說,‘一塊魚骨頭’。”

這多麼精彩!精彩的不僅僅在於老年紳士“一無所獲”的淒涼的命運,不僅僅在於老人半是調侃半是自嘲的“酸溜溜”的幽默,也不僅僅在於這種既突兀又自然,既出人意料又在人意中的結局……那麼究竟精彩在什麼地方呢?似乎是一種妙不可言的使人忍俊不禁的意趣,是一種給人藝術享受的餘味無窮的美感。

這,就是“鋪墊”的目的,就是“懸念”的效果,就是“結尾”的藝術!

這個精彩的結尾還有一個妙處,那就是“一語雙關”。想想看,這位紳士深愛著的未婚妻突然“和另一個男人結了婚”,對他來說,不正如俗語所說的“骨鯁在喉”麼?在這裏,不是出現鑽石戒指而是出現惱人的魚骨頭,正是他淒涼境遇的形象寫照,也正是作者“畫龍點睛”的精彩一筆。充分的鋪墊製造了懸念,而誘人的懸念又推出了一個別具匠心的結尾,三者結合,就使這篇僅幾百字的短小文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