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修養篇 來今雨軒吃茄鯗(1 / 2)

第十章 修養篇 來今雨軒吃茄鯗

“鯗”字看著並不算太難寫,但要念出它的正確發音,我想可能全中國也沒多少人能做到,因為我們根本用不到它。關於這個字,《現代漢語詞典》上介紹的是:xiǎng(三聲),意意為“刨開晾幹的魚。”我們又不是漁夫,這輩子也不打算做漁夫,所以這個字跟我們沒關係。

但我一提《紅樓夢》,就會沒有人不知道這個字了。劉姥姥初進榮國府,大觀園裏陪著賈母、王夫入、鳳姐等吃飯。吃到一道異常美味可口的菜時,賈每說是茄子,劉姥姥不信,說:“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隻種茄子了:眾人皆點頭證實真的是茄子,這時,鳳姐不無炫耀地介紹了它的做法:

把才下來的茄子將皮刮了,隻要淨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肉脯子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豆腐幹、各色千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千。用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裏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爪一拌就是。

這一番話,把個村婦盲愚劉姥姥聽得搖頭吐舌,連連直叫“佛祖”。這道菜,就是“茄鯗”,《紅樓夢》裏沒介紹它的來曆出處,不知道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美食,還是曹雪芹自己編出來的?

我初讀《紅樓夢》這一段時,還是在70年代,那時全社會還普遍貧窮,整天吃的是窩頭、白菜、土豆、雪裏紅。茄子倒也有,大街上的市價是兩分錢一斤,算是最便宜的低檔菜。家家差不多都是用清水大鍋熬,頂多擱上三五毛錢肉,再擱點寬粉條,就算是好菜了。因而,我對這“茄鯗”垂涎三尺,一下子就過目不忘,當時雖然也念不出“鯗”字來,但我相信它一定是非常非常好吃的東西。

後來多少歲月都過去了,經曆的多少大事小事、人生困頓也都給塵封了,奇怪的是,茄鯗卻沒有,腦子裏老模模糊糊記得《紅樓夢》裏的這道菜,菜名早忘了,隻記得是茄子做的。

好玩的是,正應了那句謬語“人是三節草,三窮三富過到老”,編小說都不能想到的是,90年代末的突然有一天,我竟然在北京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與這出土文物似的茄鯗不期而遇。

誰都知道中山公園始建於遼金時代,原名興國寺,元代改稱萬壽興國寺,明代改建為社稷壇,漓代沿用,是皇帝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的場所。來今雨軒建於1915年,初為公園董事會俱樂部,以後改為飯莊。“來今雨軒”典出自杜甫的“舊雨來今雨不來”,寓故交(舊雨)新友(新雨)歡聚一堂之意。

那天是因為幫某出版社弄一部書,會後公款酬飯。一落座就聽主人說今天有一道名菜,是什麼,他沒說出來,隻說“那個,那個……”後來我私心猜度,一定是他也念不出“鯗”字來——笑。這年頭,因為已經不缺吃,大家都對山珍海味習以為常了,所以也沒人關心沒人感興趣沒人打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