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與心自問:聖人言,應作何觀?
以言譯之?或以心悟之?
未作答。
時過足年。曆諸事而有所獲。答曰:以言譯之是為學。
學聖人所思,言之本意。處世之方法。
以心悟之是為思。
思己之身,心之性,情之喜與惡。
繼而量過去之經曆。今日之處境。未來之方向。
後而決斷,生之所終。命之真意。處世之規矩。
此為世人所不同。
故以為,學者無須辯。思者不可爭。
若起爭者意,異己不可存。
世間無異己,何以謂眾生?
此為殺者心。害萬物而強爭。處世人之所尊。別於水,何近於道?
既遠於道,何解聖人言?
萬物源於道而言行源於心。
言近而心遠,言遂遠矣。
言善而心惡,言亦惡也。
謂之心力。
故心純則力良。力良則言行感人。
所以強爭起,不可謂純良。
此為何故?
常強者必失善。善爭者多好名。
失善好名。一棄一取。一少一多。皆不可謂之以純。
所以純者,取中而立。守矩不逾。
——庚子鼠年臘月二十六孤朽耕叟:姬耕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