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3 / 3)

我最早知道陳叔通這個人,是在杭州高級中學曆史名人簡介裏。他原名陳敬弟,字叔通。1876年8月出生於杭州,1902年中舉人,1903年中進士,點翰林。1904年留學日本,進東京政法大學學習政治和法律。從這個簡曆看他似乎平步青雲,真是好運來時推不開,當然這離不開他的勤奮與努力。

陳叔通在日本東京留學6年,與魯迅、田漢、鬱達夫、郭沫若等有過本少接觸,吸收了不少新思想。回國後任清朝資政院民選議員,接著參加維新運動。民國初年,他當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員。參加反袁護法鬥爭後,又任浙江都督府秘書長、大總統府秘書、國務院秘書長等職。然而仕途上一帆風順的他,到了1915年居然主動退出政界,到上海定居。我始終不明白他是怎麼想的。此時隻有39歲的他,本來跟隨孫中山革命,若到孫中山病逝起碼還有十年時間。

也許定居上海的陳叔通,這時候更願意從事文化經濟工作。他出任上海商務印書館葷事,又出任浙江興業銀行萑事。在漫長的30年間,他一直都在當著他的這兩個簫事。

如果他一直當螢事而沒有了自己的政見,那將會多麼遺憾。

幸虧他後來並不麻木,有了自己的政見和選擇。

抗日戰爭時期,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拒絕擔任上海維持會會長,支持抗日救亡運動。抗戰勝利後,他參加籌組上海各界人民團體聯合會。1947年他還起草了著名的”十老上書“。莫幹山554號別墅陳叔通到莫幹山建別墅的時候,已經退出政界18年了。這18年間他除了當兼事,還在杭州創辦了第一個女子學校,從而使杭州大批女孩子能進入學堂接受教育。

據推算,陳叔通在莫幹山足足住過五個夏天。這五個夏天對他是悠閑的,是吟詩著文章的大好時光。他徜徉在莫幹山的竹林裏和山道上,心是極寧靜的。雖說他不是著書立說做文章的”專業文人“,卻有文人的性情和氣質。你看他這棟別墅,同樣用了厚厚的岩石卻不失雅致與靈性;尤其那扇三角形的圓洞小門,別致而獨特。(這種門的式樣隻有在南宋的建築圖案上才能找到,一般都是通向花園的門。)你從小門洞裏走進去,上到二樓陽台,前麵就是零海鬆竹,莫幹山真是隨處都可見竹。

1948年陳叔通離開莫幹山別墅,響應中國共產黨”五一“號召隨部隊北上。這時候他已經72周歲了。北征途中他在寄友人的信中賦詩曰:”遲碁長征兩騫皤,未除元惡肯投戈?畫疆王氣成狐鼠,夾道軍聲亂鴨鵝。姑息終貽他日患,縱談遙憶故人多。正如夜盡方迎曙,回首中原發浩歌。“最後他還在信中說:”七十三翁又一天,曆曆皆為新事物,悠悠猶是舊山川。自今惟有從頭學,由此應成換骨仙。“1949年初,陳叔通繞道香港到達解放區,同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解放後他定居北京,曆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一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0年他出任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副主席、全國人民反對使用原子武器簽名運動委員會副主席。到了1952年,他在慢慢的一步步的上石階時,轎子卻有媯律似的請和的波動著,鄴種的舒追真不是坐汽車,馬車,人力車乃至一切的車所能想象得到的。滴單杆具是一所現代化的旅館,什麼都有,電燈,風扇以及一切的設備。

陳叔通進入晚年有那麼多官銜,是一種資曆也是一種級別。1954年他78歲,雖然沒有親自來莢幹山,但他囑咐他的孩子們來探望武陵村3號這棟別墅。盡管這時他的這棟別墅早已送給國家,可他要讓孩子們到莫幹山看看他生活過的地方,看看這棟別墅,看看莢幹山美麗的風最。1955年,他做了兩件我認為在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亊:一是完成了他的著作《關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報擊》;二是接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信後,轉周恩來總理並設法讓錢學森盡快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