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兩千年,一花獨放,唯我獨尊,爾後,華茶的下一個大時代,便與以往迥然不同之命運開始了一一
有世紀初皖地民謠為證:
三月招得采茶娘,四月抬得焙茶工;
千箱捆載百舸送,紅到漢口綠吳中;
年年販茶嫌茶賤;茶戶艱難無人見;
雪中茗草雨中摘,千團不值一匹絹;
錢少稱大價未賒,口喚賣茶淚先咽。
官家摧茶歲算緡,贅胡壟斷術尤神;
傭奴販婦百苦辛,猶得食力飽其身。
就中最苦種茶人。
這首載於中國安徽《至德縣誌》的1910年間傳唱的民謠,其中不但出現了曆代民間茶歌中的譴責對象一官家,還出現了另一個名詞一一贅胡。
贅胡,或可釋為“洋奴”,而由贅胡生發,另一個有關茶業行的名詞一洋行,便要被我們引入二十世紀初交的視野之中了。
中國官方專門對外做生意的機構,古來有之。隻是到得清代,方被稱為洋行。洋行可以做各種生意比如毛織品、洋布、鍾表等,但最大宗的生意,到底還是國之瑞草茶葉。
追本溯源,人類與茶的親和,正是從華夏民族對人類的親和開始的。恰如茶聖所言:飛禽、走獸和人類,都生活在天地之間,依靠飲食維持生命活動,飲食的意義是多麼的深遠啊!要解渴,就得飲水;要消愁,就得飲酒;要消睡提神,就得喝茶(《茶經,六之飲》)。
茶的發現和利用,是一個真正的東方傳奇故事。《神農本草》中記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個荼,就是茶。
神農在中國古書中,被描繪成一個頭上長牛角缺一顆門牙的男子,一位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上古時期的部落領袖。因為勸人們種百穀、植喿麻,被尊稱為神農氏。他正是那種類似於古希臘普羅米修斯和俄國丹柯那樣的受難英雄。他遍嚐各種草木,不幸中毒倒下,恰有水珠從茶樹上落下滴入口中,方才得救。
這個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曆史的真實。因此,神農不但成了中國農業和醫學的創始者,也成為世界上茶葉最早的發現和利用者。
中國最早的地方誌書《華陽國誌》告訴我們,三千年前,在現今中國的四川地區,人們就開始人工栽培茶樹,並把它作為地方特產獻給了當時的天子周武王。
戰爭打破了寧靜的茶葉世界。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帶的秦國人攻下了重巒疊嶂的巴蜀,中國西北部粗礦的士兵們驚異地發現了這種可以煎煮飲用的綠葉。這樣,茶葉就裹在他們的馬革中,翻出蜀道,帶向廣闊的天地。
戰國之前,中國的茶葉已從湖北延伸到湖南、江西地區。自此以後,便在長江中下遊擴展。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唐貞觀十五年,茶作為文成公主的陪嫁品,不遠萬裏,長途跋涉,來到了吐蕃鬆讚幹布的故鄉。飲茶習俗,從此傳入西藏,成為邊疆少數民族不可或缺的飲食。
在這個茶葉文明大傳播的時期,茶在被架在馬背上走向雪山草地的同時,也被僧侶們負在肩背上,帶往寒冷的北方;然後,它又被盛入精美的器具,在宮廷達官貴人們的手中相互傳遞。公元八世紀初,北方飲茶習俗開始蔓延傳播。
明代,中國著名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把茶帶到了遙遠的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海岸。
茶的羽翼已經豐滿,下一個曆史時期,它將在全世界翱翔。
英語中茶的發音Tea和法語中茶的發音The,恰與中國海路傳出的福建語茶字音相似;而由陸路傳向西亞、東歐的茶字音,則來自於中國內陸地區的茶字發音——比如俄語中的Yau,土耳其語中的Chay——它們多少也從語音學的角度,向我們射來了一道悠遠的茶葉文明之光。
西漢時,茶沿絲綢之路至西域各國。阿拉伯商人在中國購買絲綢的同時,也染回了茶葉,並把他們運往波斯。與此同時,土耳其商人在中國邊境也開始了以易茶一“有一葉,作三葉草狀,其葉數,其香亦高,唯其味苦,水沸,衝飲之。”這是公元九世紀時一位名叫蘇萊曼的北非商人在他寫的一本名叫《印度中國紀行》的書中,對茶的形容。
公元九世紀初,茶離開故鄉,揚帆啟航,東渡扶桑。日本最澄禪師和他的弟子空海先後從中國帶去茶籽和製茶工具。從此,中國的飲茶方法和習俗開始在日本傳播開來。至宋,日本高僧榮西兩度來華,歸國時帶去茶籽和飲茶法著漢文字著作《吃茶養生記》,為後來日本茶道的產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