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盆花澆水要掌握哪些原則

花諺說:“活不活在於水,長不長在於肥。”澆水是養花成敗的關鍵。許多初學養花者大都對澆水的多少這個問題感到困惑不解,難以掌握。實際上澆水的多少首先要看種的是什麼花,這種花是喜濕呢,還是喜幹,或者是半幹性的,千萬不可以不管什麼花一樣對待,家裏種了幾種花,要澆一起澆,要幹一起幹。水對花卉生長雖然是不可缺少的,但過分潮濕的土壤環境會使一些不耐水濕花卉的根係無法呼吸,繼而爛根死亡。因此,要想養好花,首先要了解各類花卉對水分的要求,掌握盆花澆水原則和方法,才能養好花。

盆花澆水的原則概括起來為:“見幹見濕”、“幹透澆透”、“澆透不澆漏”。這些澆水原則都是根據花卉嗜水習性而總結出來的。如對於大多數喜濕潤而又不耐大水的花卉,如杜鵑花、山茶花、月季、君子蘭、梔子花、米蘭、八仙花、萬年青等,就要按“見幹見濕”原則澆水。見盆土表層發白幹燥時就澆水,澆至濕潤即可。不要等到盆土幹透了再澆,也不能澆水過多,要做到盆土有幹有濕,即不可長期幹旱,也不可經常濕透,而要幹濕相間。

對梅花、臘梅、扶桑、倒掛金鍾、大麗花、仙客來、天竺葵等喜於怕澇的盆花,就要按“幹透澆透”的原則澆水。要到盆土表裏全部都幹了,再澆水,而且要一次澆透。所謂“澆透”就是不要澆“腰截水”,要使盆土上下全部澆濕透。經常澆水不透則根的尖端吸不到水分,就會影響花卉的正常生長。“澆透不澆漏”即是說澆透不等於水澆得越多越好,經常澆漏,則盆土中肥分流失過多,也影響盆花生長。

對蜈蚣草、龜背竹、春羽、馬蹄蓮、旱傘草等喜濕花卉,就要按“寧濕勿幹”的原則澆水,盆土要經常保持濕潤,不能缺水。

對鬆科盆栽植物和仙人掌類多漿多肉植物,就要按“寧幹勿濕”的原則澆水。要幹透了才澆水,花盆內絕不能漬水。

盆花澆水方式有哪些種

要想科學合理地給盆花澆水,首先要了解不同種、品種的花卉在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需水多少的自然習性;同時,還要根據季節、天氣情況、溫度和濕度高低、花盆種類、植株大小和盆質地等綜合考慮。盆花澆水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1)澆水春、夏、秋季在上午10時前,冬季在午後14時左右澆水。掌握水溫與土溫接近,冬季稍高,夏季稍低,但辦土溫差最好不應超過5℃左右。澆水量應以盆表到盆底上下一致濕潤為度。澆水時,應注意喜於的花卉少澆,保持盆土微潮,表土可見白茬但不可完全幹透。喜濕的花卉經常保持盆土濕潤,但不可積水久濕。

(2)找水春、夏時節,水分蒸發較快,每天除上午對盆花進行澆水外,在下午15—16時看盆土幹濕酌情補澆適量的水,盆花缺水則澆,不缺水的不澆,以保持盆土濕潤為度。遇天氣突然變化,特殊情況需要水時,找水不受次數、時間限製。

(3)放水盆花在生長發育旺盛期,為了放條、發棵、催花、壯果等,結合追肥可加大澆水量,保持盆土充分濕潤,葉不見萎蔫。

(4)扣水限製澆水量和澆水次數的澆水方法。通常有兩目的:一種是對休眠盆花或低溫時節,或為了蹲苗、防止徒長或新上盆、換盆時,以及矯正大水黃葉、落蕾現象等,均適當製澆水量,保持盆土濕潤即可;另一種目的是減少澆水量以限營養生長,使養分得到積累,而利於花芽分化,促進孕蕾。如花、碧桃常用“扣水”法栽培。

(5)噴水春、夏、秋幹旱高溫季節,除正常澆水、技外,應向葉麵及養花場地噴水,以增加環境濕度,防止嫩葉焦和花朵早凋,保持植株枝葉清新,特別是栽植南方花卉更應注環境濕潤。夏季雨後驟晴或晚間悶熱,應噴水降溫;冬季室內幹燥,盆土水分散發慢,應經常向葉麵噴水保鮮。噴水時要把葉噴淨,不要使水點與葉麵灰塵凝成漬點,影響美觀。

(6)過路水使用釉缸、瓷盆、紫砂盆、塑料盆栽花時,了防止積澇,或北方使用一般花盆栽植南方白蘭、杜鵑花等喜酸性土花卉為防止漬堿,應在盆底墊碎盆片和培養土粗渣作排水層,使多餘的水隨時排出。在高溫生長季節,每隔3~4天應澆一次大水,水自底孔大量排出,既防積澇爛根,又防漬堿黃化。

(7)回水有些盆花,如杜鵑花、茶花、茉莉、梔子、白蘭花等,在頭一天傍晚施用液肥後,翌晨必須再澆清水,稱為“回水”。它可以促進須根吸收肥分。因為頭一天傍晚施的肥,經過一晚的滲透幹燥,肥分濃度增大,不僅不容易被根毛吸收,反而容易傷根。澆了“回水”後,稀釋了盆土中的肥分,而有利於須根的吸收。

如何確定盆花是否需水

有些花卉澆水要求“見幹見濕”,有些花卉則要求“寧幹勿濕”,那麼怎樣才能知道盆土已經變幹,需要澆水,如何掌握好澆水的分寸呢?這裏介紹幾種直觀簡單的判斷方法。

(1)根據花盆重量來判斷。可以用手掂一下花盆的重量,如果比正常情況下輕很多,就表明缺水了。同時,還可以用木棒或手指輕敲花盆,如果發出的聲音清脆,說明盆土已經變幹了,如果聲音低沉發悶,則表明盆土內還有較多水分,不需要澆水。

(2)根據盆土顏色來判斷。如果盆土表麵發白,比下麵土層顏色淺,用手摸起來也有發幹的感覺,就要及時澆水了。盆土深黑色時,說明含水量較大,不需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