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不宜食用的其他食物
1.吃湯泡飯患胃病
人體在消化固體狀食物時,咀嚼的時間越長,唾液分泌量就越多,越有利於潤滑和吞咽食物,也越有利於減輕胃腸的負擔。
把飯和湯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口腔裏稍加咀嚼就咽進胃裏去了。這不僅使人“食不甘味”,而且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受到充分刺激,唾液分泌得很少,使胃和胰髒產生的消化液也不多,並且還被湯衝淡了,吃進肚子裏的食物不能充分地得到消化和吸收。日子長了,就會引起胃病。
2.變紅元宵不宜吃
元宵煮熟後,會出現杏黃、棕黃以至紅褐色的現象,這種變色元宵皮發硬,略有酸味,其營養價值大打折扣,不能食用。
元宵變色是因為糯米粉中含有較豐富的酵母菌。紅酵母菌不僅能引起元宵變色,還能使玉米麵、大米、麵粉、牛奶、水果、肉、泡菜等出現紅變。食物若被紅酵母菌嚴重汙染,絕對不可食用。
3.城裏野菜不要吃
生長在空氣汙染嚴重的城市地區的野菜,不但能吸附空氣中的灰塵,而且對空氣和土壤中的有害氣體和化學成分均有過濾作用,人食用了這樣的野菜後,會對身體產生很大的傷害。
4.忌食藍紫色紫菜
紫菜保管貯存不善,極易發生黴變。另外,某些與紫菜為鄰的藻類,如藍色藻、雙鞭甲藻等,可分泌出環狀多肽、岩藻毒素等有毒物質汙染紫菜,使紫菜的色澤變為藍紫色。因此,變成藍紫色的紫菜不宜食用。
5.鮮黃花菜不宜吃
鮮黃花菜裏含有秋水仙堿,進入人體後會被氧化成二秋水仙堿,這種物質毒性很大,對消化係統和呼吸係統有強烈的刺激作用。
成年人如果一次食入過量的秋水仙堿會引起中毒,出現咽幹、燒心、口渴、惡心、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便血、血尿或尿閉等現象。
由於幹黃仡菜是經過蒸、煮、曬幹而成的,在加工過程中破壞了秋水仙堿,因此,吃幹黃花菜不會引起中毒。
6.隔夜熟白菜忌食
白菜富含維生素,硝酸鹽的含量也較高,煮熟後放置過久,由於細菌的作用,會使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
這種亞硝酸鹽進入胃腸道,迅速入血,能使正常的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而喪失攜氧能力,使肌體缺氧,引起皮膚、黏膜發紺、青紫等症狀。所以,不宜吃隔夜的熟菜。
7.發芽馬鈴薯勿食
發芽的馬鈴薯含大量龍葵素,龍葵素為有毒物質,中毒症狀為舌麻咽癢、胃部不適、瞳孔散大、耳鳴,重者興奮、抽搐、意識喪失甚至死亡。
剛剛發芽的馬鈴薯,挖掉芽眼周圍,削皮加工置水中浸泡後,煮熟煮透仍可食用。發芽較久、芽長芽多、薯體萎縮者棄之勿食。
8.畸形番茄忌食
番茄又稱西紅柿,含有大量的糖分、檸檬酸、蛋白質、纖維素、礦物質、果膠和維生素A、B1、B2、C等,其中以維生素C的含量最高。
番茄還含有人體所需的鈣、磷、鉀、鈉、鎂等礦物質,成年人每天如食用150克番茄,就能滿足身體對這些礦物質的需求。
但在上市的番茄中,許多都受過激素的處理,使用激素過量的還會造成果實畸形。而激素過量的番茄對人體有害,絕不能食用。
吃番茄時,應選大小適中、果肉厚、果實形狀圓整的紅果,而底部有明顯突起的番茄不要選購。
9.反季水果不宜吃
反季節的水果,是指那些不是在自然條件下成熟的水果,這些水果應不吃或少吃。
因為反季節水果一般都使用過膨大劑、增紅劑和催熟劑等化學激素,使用了膨大劑的果蔬,與正常的果蔬相比,個頭大,形態奇特,而且味道變淡,吃起來口感不好,也不能長時間儲藏。
在自然成熟過程中,水果會釋放出少量乙烯,促使果實成熟。果農也為了便於儲藏、運輸,將接近成熟的果品提前采摘,上市出售前用乙烯催熟,通常,這種催熟方法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但是,為了使水果提前上市,將離成熟期很長的青果催熟,這需要大量的乙烯,這樣的水果,吃了後對人體有害。因此,反季節的水果不宜吃。
10.西瓜久凍不宜食用
夏季,人們喜歡將西瓜放在冰箱中冷藏一段時間後再吃,因為這樣會感覺更冰爽,但冷藏時間不宜太長。
因為,西瓜切開後冷藏時間太長,瓜瓤表麵會形成一層膜,冷氣被瓜瓤吸收。其實,在吃冷藏的西瓜時,其口腔內的唾液腺、舌部味覺神經和牙周神經,都會因冷刺激幾乎處於麻痹狀態。大量進食冷藏時間過久的西瓜,還會傷害脾胃,引起咽喉炎。
西瓜放入冰箱降溫時,應控製在15℃,約2小時為宜。這樣既可使西瓜降溫,而又不傷脾胃。
11.忌食入水不沉的李子
成熟之李香軟多汁,富含糖分,比重大於水,入水則沉,故古有“浮瓜沉李”之說。今李不沉,可能含有其他毒物,使李反輕於水,現象異常,故不可食。
12.苦味柑橘不宜吃
柑橘中最主要的苦味物質是柚皮甙和新橙皮甙,這兩種苦味物質在未成熟的柑橘中含量較高,大量食用,對身體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柑橘成熟後,在各種酶的作用下,上述兩種苦味物質逐漸轉化,水果的苦澀味也就逐漸消失。但柑橘在0℃左有貯藏時,柑橘內的酶活力受到影響,各種糖苷的水解反應也受到影響,苦味便不會減弱。
同時,柑橘如果受凍結冰,其原生質會脫水,蛋白質及膠體產生不可逆的凝固作用,失去抗菌能力,此時,細菌極易侵入果體繁殖,加重柑橘的苦味。因此,發苦的柑橘最好棄之不食。
13.有些果皮不宜吃
1.鮮豔水果皮不宜食用。
凡是外皮鮮豔的水果都應該削皮後食用,因為它們的果皮含有豐富的“類黃酮”。這種化學物質進入人體,經腸道細菌分解成為二羥苯甲酸等,對甲狀腺有很強的抑製功能,到一定程度會引起甲狀腺浮腫。
2.荸薺皮不宜食用。
荸薺生於肥沃水澤,其皮能聚集有害有毒生物排泄物和化學物質,因此一定要去皮後煮熟再吃。
3.柿子皮不宜食用。
柿子成熟後,鞣酸便存在於柿子皮中,這種物質在胃酸作用下,與蛋白質發生作用生成沉澱物“柿石”,將引起各種疾病。
14.剛殺豬肉不宜吃
屠宰後的豬肉都要經曆屍僵階段、成熟階段、自溶階段、腐敗階段。
在一般溫度下,生豬在放血1~2小時就進入屍僵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豬肉堅硬、幹燥,無自然芬芳的氣味,不易煮爛,又難以消化。
經過24~48小時後,才進入成熟階段。這時的豬肉柔軟、多汁,具有芬芳的氣味,滋味鮮美,易煮爛,也易消化,而且還能分泌出大量的乳酸,殺死有害的微生物。
繼續變化下去,就進入自溶階段和腐敗階段,這時豬肉即開始變質,直至最後不能食用。
15.忌食有白點豬肉
豬肉中的白點分布均勻,是由於豬囊蟲尾蚴寄生於豬體內所致。尾蚴外觀呈半透明囊包,中心有一小白點,是囊蟲的頭部。囊包狀如米粒,故亦稱“米豬肉”或“豆豬肉”。
這種肉如烹調處理不當,活的囊蟲可進入人體,在小腸中發育為有鉤絛蟲,絛蟲為人畜共患的寄生蟲,危害性很大,成蟲可長達1~2米,寄生於腸道,吸取營養,幼蟲可侵入人體各個部位,包括肌肉、內髒、腦部、眼部,因而可引起嚴重症狀,不少病人可以致死。
16.變質豬肉不宜食
變質豬肉即腐敗變質的肉,不論存肉的表層還是深層均有腐臭氣味。變質豬肉表麵薄膜極度於燥或粘手,呈灰色或淡綠色、發黏並有黴變現象,切麵也呈暗灰色或淡綠色,很黏。
變質豬肉由於自身被嚴重分解,組織火去原有的彈性而小現不同程度的腐爛,用手指按壓後凹陷不能複原,有時手指還可以把肉刺穿。
變質豬肉的肉湯十分混濁,湯內漂浮著絮狀的爛肉片,湯表麵幾乎無油滴,具有濃烈的油脂酸敗味或顯著的腐敗臭味。
食用變質豬肉,會使人感染病毒生病,甚至死亡。
17.不宜食用注水肉
給豬注水的目的在於增重,對一頭活生生的豬來說,各種各樣的注水花樣是一種極不“人道”的酷刑,對於消費者來說,吃注水肉身體會受到很多傷害。
首先,豬胃腸注入大量水分後,使胃腸嚴重張弛,造成失去收縮能力,腸道蠕動緩慢。胃腸道內的食物會腐敗,然後分解產生氨、胺、甲酚、硫化氫等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遍布豬的全身肌肉,最後被人吃進則會有害。
大量灌水,還會使豬的胸腔受到壓迫,呼吸困難,造成其組織缺氧,肌體處於半窒息和自身中毒狀態,胃腸道細菌通過血液循環進入肌肉,食用後對人體不利。
18.煮肉不變色忌食
鮮肉在常溫空氣中暴露時,呈鮮紅色或淡紅色。因為血色素為動物肉類色素,它和球蛋白結合形成血紅蛋白和肌紅蛋向,分布於肉類血液和肌肉組織中。血紅蛋白中的亞鐵離子很不穩定,在空氣中可與氧結合,形成鮮紅色的氧合肌紅蛋白和氧合血紅蛋白。所以鮮肉呈鮮紅色或淡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