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餌料的種類及配製
金魚的餌料,有動物性餌料、植物性餌料以及人工合成餌料等三種類型。
(一)動物性餌料
金魚的動物性餌料種類很多,容易獲取,且營養含量豐富。
(二)浮遊動物類
浮遊動物是金魚愛吃的活性餌料,來源多,易捕撈。一般水質肥沃的江河、湖泊、水庫或池塘中均有浮遊動物的分布。可供飼養金魚餌料的浮遊動物種類繁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原生動物。草履蟲、尾毛蟲、鍾形蟲等原生動物是金魚幼魚適口性較好的活性餌料,尤其是剛孵出稚魚的最適餌料。上述原生動物的最適生活環境是在汙水的水域中,在春末夏初的黎明時刻,它們即密集在水麵,呈蛋黃色。每當日出以後,它們即潛入水底,不易捕撈。因此,有經驗的金魚愛好者,每當黎明到日出時,即捕捉蛋黃水蚤。
(2)輪蟲類。常見的輪蟲種類主要有壺狀臂尾輪蟲、龜甲輪蟲、柱狀輪蟲、水輪蟲等,它們生活在有汙水和綠色水體的池塘中。春夏季節,活動頻繁,秋冬則相對較少。捕撈後不易久養,但常作為幼魚與熱帶魚的適口性活餌料。
(3)溞類。此處所指的溞類為橈足類與枝角類等浮遊動物,它們的個體可達米粒般大小。捕撈後。如果把它們的密度稀釋,可以養1~2天之久。這些動物常以浮遊植物為食,有淨化水質的作用,也是金魚的好餌料。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養魚人稱它們為“魚蟲”,營養豐富,是理想的天然餌料。溞類體內含有大量蛋白質,其含量可達幹體重的40%~46%,且含有許多必需的氨基酸與豐富的維生素。
(4)蚓蟲類。蚓蟲類主要是指蚯蚓、水蚯蚓、赤線蟲、白線蚓、蠅蛆以及蠶蛹等,它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金魚的好餌料。
1)蚯蚓。種類較多,最適合金魚餌料用的蚯蚓是紅蚯蚓,個體不大,柔軟,適合金魚與熱帶魚吞食。喜棲息於溫濕的垃圾堆、牛棚或草堆底下,易培育與捕獲。作為金魚的餌料時,應先清除蚓體內的汙泥與寄生蟲,再根據魚體的口裂大小而剪成小段,然後投喂。每次投喂量不宜過多,最好不要剩餘,如有剩留在水中,應及時取出,以免汙染水質。
2)水蚯蚓。又名鰓絲蚓,體細長,呈紅褐色,頭端黃綠色,末端左右側各有四條血管,並形成血管網,起呼吸作用。每環節有剛毛四束,一般棲息於潮濕肥沃的江河淤泥中或流水的陰溝淤泥中。通常密集於淤泥表層,前端埋入淤泥中,尾端在水中顫動,一旦受驚,立即縮入淤泥,爾後,又慢慢伸出淤泥。一年四季都能生長。捕撈後,飼養好的話,可養活一周以上,是金魚的適口性餌料。投喂前,應清除其體內的淤泥。
3)赤線蟲。又名紅線蟲,因體細長,紅色,線狀,故名紅線蟲。一般棲息於江河水池的汙泥上層,尤其多生活在發電廠或遊泳池的溫水池以及汙水浜中,是金魚與熱帶魚的適口性餌料。
4)白線蚓。是環節動物中的線蚓科動物,體細小,4~15毫米,灰白色或透明狀,生活於樹根或草根附近。可在室內培育,用作金魚的餌料。
5)蠅蛆。蠅蛆的個體柔軟,營養豐富,可用作成年金魚的肥育餌料,投喂前應漂洗幹淨。每次投喂量不宜過多,凡留剩的殘渣應及時除去,以免影響水質。
6)蠶蛹。盛產於蘇杭地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金魚的優質餌料。因含脂肪量高,需脫脂後再投喂,以免影響水質。一般不單用於蠶粉投喂,而與麥粉等混合成顆粒飼料後投喂,有利於金魚的消化吸收。如若冬季投喂1~3齡金魚,效果更好。
(5)其他動物性餌料。可作為金魚的動物性餌料,還有野生魚苗、豬肝、蛋黃、魚肉、蝦肉、豬血、牛血等。將其煮熟、曬幹,然後粉碎,並與小麥粉或大麥粉配製成顆粒狀餌料,然後投喂金魚,有利於魚糞便成形。這種餌料成本較高,殘餌也易使水質變壞,故不作主要餌料,僅作為輔助性的餌料進行投喂。(三)植物性餌料
金魚的植物性餌料,除了水池中的天然藻類以外,尚有米飯、麵條、無油脂的糕點等。其營養價值與適口性僅次於動物性餌料,而價格卻很低廉,且來源廣泛,製作也簡便,可作為魚場與家庭飼養金魚的輔助性餌料。
(1)螺旋魚腥藻。原產於中南美洲堿性湖泊中,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每畝(1畝≈667平方米)水麵可年產1500餘千克。營養豐富,含有魚類必需的氨基酸。如果以螺旋魚腥藻幹粉與合成飼料一起喂魚,可加快生長,提高繁殖力,而且魚的體色也鮮豔。
(2)米飯。米飯經加工以後,也是較理想的植物性餌料,最好與動物性餌料搭配喂飼。新鮮的米飯,喂飼之前要以水漂洗潔淨,喂量不宜多,以防餘餌影響水質。經人工製成的爆米花,有一定的浮力,用作魚餌,不易混濁水體,適於家庭選用。
(3)麵條。無油脂的麵條均可作金魚餌料。投喂時,須把麵條折斷,用清水或溫水浸泡,待麵條軟化後,以水漂清後投喂。一般投喂2~3齡的成魚較好。喂量不宜過多,以免水體渾濁與糞便失色,如與動物性餌料搭配,效果較好,有利於魚的糞便成形與肥育。
(4)去油脂的糕點。不帶油脂餅幹、麵包、糕點等,也可作魚餌。但投喂量要少,不宜作主要日糧。
(四)人工合成飼料
應用人工合成飼料喂金魚,這是今後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的天然動物性餌料產地隨著工農業的發展而縮小,荒蕪的坑塘池窪也會被汙染或填平,這就限製了某些浮遊動物的繁育以及質量和數量。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金魚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為了適應金魚大規模生產的需要,生產人工合成飼料可解決金魚天然餌料供應不足的問題。人工飼料有許多優點:①可按金魚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營養成分來配製合適的飼料;②人工合成飼料的成本低,配製簡便,且可按金魚的市場規模控製生產合成飼料數量,將為金魚的工廠化與科學化開辟了新途徑:③如若金魚生病時,可按實際所需在人工飼料中加入藥物治療:④人工飼料便於貯存,也不像天然動物性餌料受氣候或季節等影響。
自製的人工合成飼料因地製宜,選擇當地貨源充足與價廉物美的原料製備。通常多以麩皮或玉米粉作為植物性原料,魚粉與蠶蛹粉作為動物性原料,再加上適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等配製。常見有以下幾種配方:
(1)黃豆粉或玉米粉20%,麩皮30%,豬血粉30%,魚粉10%,酵母粉5%,其餘為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等,將這些原料混合均勻,並且加入適量榆樹粉或麵粉水溶液作為黏合劑,使混合餌料手捏成團,鬆而不散:然後40%發酵2小時;最後再以適宜孔徑餌料機或絞肉機製成適合顆粒,烘幹保存。
(2)麩皮60%,魚粉30%,酵母粉5%,其餘為各種礦物質、維生素等,使混合均勻,然後加入適量小麥粉水溶液作黏合劑,使原料能手捏成團粒,鬆而不散,再放在40℃環境中發酵2小時;再以適當孔徑的餌料機製成顆粒,在烘箱中烘幹保存。
(3)脫脂蠶蛹粉30%,大麥粉60%,魚粉10%,另加適量礦物質、酵母粉、各種維生素等混合均勻,然後加入適量榆樹粉或麵粉等作黏合劑,再加入適量溫水,使混合粉均勻潤濕,手捏即粘合成團,鬆而不散,濕而不爛;然後在40℃條件下發酵2小時;最後再以適當孔徑的餌料機或絞肉機製成適宜的顆粒,以烘箱烤幹或曬幹保存。
活性餌料的捕撈與培育
活性的天然餌料,能增進金魚的食欲,有助於消化與吸收。為了保證活性天然餌料的穩定供應,因此,按活性餌料的生活習性及其活動規律進行捕撈與培育。
(一)活性餌料的捕撈與保存
活性天然餌料的種類很多,其生活習性因種類而不同。因此,捕撈的方法與時間也因種類而不同。
(二)水蚯蚓的捕撈與保存
水蚯蚓也稱鰓絲蚓,多密集於汙泥肥沃的江河淺灘處,如若要判斷水蚯蚓的豐盛度,可投擲石塊,以震動淤泥表層,當水蚯蚓受驚後,即出現浪花狀地波動,由近至遠。如果波動的麵積較大,說明水蚯蚓的數量較多。如若到有潮汐的河灘中捕撈,應在退潮以後,待淺灘顯露時再行捕撈,連同有水蚯蚓的淤泥也裝入網袋;在水中反複漂蕩,除去淤泥,洗淨後,運回。也可以將帶有水蚯蚓的淤泥一起倒入桶內,蓋緊桶蓋,經幾小時後,再打開桶蓋,即可見水蚯蚓浮集於淤泥表層。以網兜撈取,用清水洗淨,然後運回。
捕獲的水蚯蚓,應該養在井水或含低氯的自來水中。水位穩定在10~15厘米,經過數小時後,它們即聚集成團;爾後,撈取幹淨的活體,放養在清水池內保存。因其分泌物多,容易汙染水體,需要更換水體才能保存其活體。因冬季的氣溫低,活體也易保存;如若每天更換水體1~2次,即可存活7~10天。夏季因為氣溫高,每天需更換水體3~4次才能存活2~3天。為了預防水蚯蚓池內的水體缺氧,可采用增氧機增氧或使池水流動或滴水法增氧,也可以用換水的方法使水蚯蚓不因缺氧而致死。
(三)溞類的捕撈與保存
溞類的生理活動直接受到季節性溫度變化影響。例如,溞類的繁殖活動是隨著季節性的水溫升高而增強,當水溫上升至18~25℃時,溞類的繁殖活動最旺盛,即種群數量增多。在上海地區,一般溞類的繁殖旺季是4~9月份,一到冬季,其繁殖活動減弱或停止,即種群數量下降,產量很低。且溞類的活動也受晝夜與水中溶氧量影響,一般是日出而沉入水中,日落而浮於水麵。當水中缺氧時,即浮於水麵;當水中氧充足時,即下沉於水中。因此,捕撈的最適時刻是每日的黎明與傍晚。
捕撈應帶盛潘的水桶、長柄及短柄的網兜。捕撈時,網兜應緊貼水麵左右擺動,吃水不能太深,動作要快,如若用力過猛,即會衝散溞群。被捕在網兜內的溞類,擱置的數量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久,應及時移入清水桶內,並把溞群攪散開,以提高溞類的成活率。炎熱的夏季,溫度高,要保證水桶內的潘類密度不宜過大,不然,就會很容易因缺氧而影響溞類的成活率。有條件時,可在水桶內放入冰塊,使水溫下降,或水桶內盛涼井水。同時,降低水桶內溞群的密度,可以防止潘因缺氧而致死。
在寒冷季節,一般溞類多棲息在水體的下層。因此,捕撈時,須加長網柄及網袋,網袋在水體上層拖轉,並使水體慢慢地轉動,溞類即隨之進入網袋。在溞類繁殖盛期時,捕到大量潘類,可把它們加工處理後保存備用。方法:首先是把網袋內的溞類倒入清水桶內,然後,再以網兜把溞類撈至另一隻清水桶內。如此反複清洗,待所有的溞類都洗去汙泥濁水,溞類的體色也轉變成鮮紅色,此時的溞類即可以喂金魚。桶內多餘的溞類即撈出瀝幹,然後,放在烘箱內烘幹或以溫火焙炒,最後將溞類裝袋或放入容器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