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進攻和防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防禦的概念
防禦的概念是什麼?是抵禦進攻。防禦的特征又是什麼?是等待進攻。具有這一特征的軍事行動就是防禦行動,隻有依據這一特征才能在戰爭中把防禦同進攻區別開來。可是,純粹的防守同戰爭的概念是完全矛盾的(因為純粹的防守就隻有一方在進行戰爭),在戰爭中防守隻能是相對的。所以,在總的方麵防禦的這個特征隻是對防禦說的,而不是對防禦的各個部分說的。在一次戰鬥中如果我們等候敵人的攻擊,等待敵人的衝鋒,那就是防禦戰鬥;在一次會戰中假如我們等候敵人的進攻,即等待敵人出現在我們的陣地前麵,進入我們的火力範圍,就是防禦會戰;在一次戰局中如果我們等待敵人進入我們的戰區,就是防禦戰局。在上述各種情況下,等待與抵禦這個特征都是在總的方麵對防禦說的,並不因此就與戰爭的概念發生矛盾,因為等待敵人向我們的刺刀衝鋒或向我們的陣地進攻對我們是有利的。可是,我方要真正進行戰爭,就必須還擊敵人,而防禦戰中的這種進攻行動是在總的方麵進行防禦的情況下進行的,也就是說,我們所采取的進攻行動仍是在陣地或戰區的範圍內進行。這樣,在防禦戰局中可以有進攻行動,在防禦會戰中可以使用某些師進攻,而那些僅僅是在陣地上等待敵人衝鋒的部隊,也可用進攻的子彈迎擊敵人。所以,防禦這種作戰形式決不是純粹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擊組成的盾牌。
二防禦的優點
什麼是防禦的目的?是據守。據守比奪取要容易,從這一點可以得出結論說,假定使用的是同一支軍隊,進行防禦就比進行進攻容易。但為什麼據守(即防禦)比較容易呢?因為進攻者沒利用的時間防禦者都可以利用。防禦者可坐得其利。凡是進攻者由於估計錯誤。恐懼或者遲鈍而沒有利用的時機,都是對防禦者有利的。在七年戰爭中,普魯士依靠防禦的這個優點曾不僅一次地使自己免遭覆滅。這種由抵禦與據守帶來的優點包含在一切防禦的性質中。這一優點在生活的其他領域中,特別是在同戰爭非常相似的訴訟中,已由”占有者得利”這一拉丁諺語肯定下來了。另一個純粹由戰爭本身帶來的優點是地形之利,它是防禦者可以優先享用的利益。
明確了這些一般概念之後,現在我們來談談防禦本身。
在戰術範圍內,凡我們讓敵人采取主動,等待敵人來到我們陣地前麵的戰鬥(不論它是大是小),都是防禦戰鬥。從敵人來到我們陣地前麵這個時刻起,我們就可以采用一切進攻的手段而不失去防禦的兩個優點:待敵之利和地形之利。在戰略範圍,不同的隻是戰鬥變為了戰局,陣地變成了戰區;甚至戰局變成了整個戰爭,戰區在這兩種情況下變成了全國國土,象在戰術範圍一樣,若采用進攻手段,仍然不會失去防禦的上述優點。
防禦比進攻容易,這一點我們已經簡單地談過了。但是,防禦具有消極的目的――據守,進攻則具有積極的目的――占領,占領可增加自己的作戰手段,據守卻不行。所以,為了使表達確切,我們應該說:防禦這種作戰形式就其本身來說比進攻這種作戰形式強。這就是我們所要得出的結論。雖然這個結論完全是由事物的性質決定的,並且是被經驗千百次證明了的,但是流行的說法卻完全同這個結論相反。這就證明,從表麵看問題的著作家能夠在概念上造成怎麼樣的混淆。
既然防禦是一種較強的而帶有消極的目的的作戰形式,那麼,自然隻有在力量弱小而需要用這種形式時,才必須用它。一旦力量強大到足以達到積極的目的時,就應該馬上放棄它。由於人們在防禦中取得勝利通常就可以造成對自己比較有利的兵力對比,因此以防禦開始而以進攻結束,是戰爭的自然進程,把防禦作為最終的目的,就象不但在總的方麵把防禦看作是消極的,而且把防禦的各個部分也看作是消極的一樣,是與戰爭的概念矛盾的。換句話來說,在戰爭中隻把防禦所取得的勝利用於抵禦,而根本不想進行反攻,就如同在會戰中讓純粹的防守(消極性)在一切措施中占主導地位一樣,是很荒謬的。
可能有人會舉出許多防禦者一直到最後仍采取防禦,並不考慮反攻的戰例來否定上述總的看法的正確性。他們可以這麼做,隻是他們忘記了這裏僅僅是就總的方麵來說的,而那些用來反駁這一看法的戰例,都必須看作是反攻的可能性還未到來的具體場合。
比如在七年戰爭之中,至少在這次戰爭的最後三年,腓特烈大帝並沒有想要進攻,我們甚至認為,他在這次戰爭中隻不過把進攻看作一種比較好的防禦手段。他的整個處境迫使他不得不這麼做,一個統帥隻做那種最符合他當時處境的事,是很自然的。盡管如此,若我們不把有可能對奧地利進行反攻的想法看作是他整個行動的基礎,如果認為反攻的時機隻是直到那時還才到來,那麼我們就不是聯係總的情況考察這一防禦戰例的。以上總的看法即使在這一戰例中,也不是找不到實際根據的,締結和約的事實就是證明。如果不是奧地利認識到僅僅以自己的力量不能與這位國王的才能相抗衡,認識到它無論如何必須比過去作出更大的努力,而且隻要它稍稍放鬆努力,就可能再喪失領土,那麼,還有什麼能促使它締結和約呢?實際上,要是腓特烈大帝不是有一部分兵力被俄國。瑞典以及帝國的軍隊牽製住了,他就會盡力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再次擊敗奧軍,對於這一點,又有誰會懷疑呢?
在明確了防禦的概念(在戰爭中這一概念隻能象我們上麵那樣去理解)與規定了防禦概念的界限之後,現在我們再來談談防禦是較強的作戰形式這一論點。
對進攻與防禦作過仔細的考察和比較以後,這一論點就很清楚了;現在我們隻想指出,與此相反的論點是如何地自相矛盾並且如何地同經驗相抵觸。若說進攻是較強的作戰形式,那麼根本就沒有任何理由采用防禦這種作戰形式,因為防禦終究隻有消極的目的;若雙方都隻想進攻,那麼防禦就不可能存在了。可是,追求較高的目的要付出較大的代價,這也很自然。誰認為自己的力量相當強大,足以采取進攻這種較弱的作戰方式,誰就可以追求較大的目的;誰如果給自己提出較小的目的,誰就可以利用防禦這種較強的作戰形式的利益。看一看過去的情況,我們就能發現,從來沒有聽說過用一支較弱的軍隊在一個戰區進攻,卻讓一支較強的軍隊在另一個戰區防禦。如果說自古以來情形到處都恰恰與之相反,那麼這就充分證明,即使是最喜歡進攻的統帥,也依然認為防禦是較強的作戰形式。在談具體問題以前,在以下幾章裏我們還必須首先說明幾個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章 |進攻和防禦在戰術上的比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先,我們必須討論一下在戰鬥中可以導致勝利的因素。
這裏不談軍隊的優勢。勇敢。訓練或者其他素質,因為決定這一切的東西一般來說不包括在這裏所談到的軍事藝術的範圍之內,而且這一切對進攻與防禦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甚至連總的數量優勢,在這裏也不能夠加以考慮,因為軍隊的數量同樣是一個既定的事實,不是由統帥的意願決定的。況且這些東西同進攻的利害關係與同防禦的利害關係是相同的。此外,在我們看來,極有利於取得勝利的隻有三個因素:出敵不意。地利與多麵攻擊。出敵不意的效果是,使敵人在某一地點上麵臨遠遠出乎他意料的優勢兵力。這種數量上的優勢與總的數量優勢完全不同,它是軍事藝術中最重要的有效手段。至於地利怎樣有助於獲得勝利,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不過有一點需要加以說明,那就是這裏所說的地利,不單是指進攻者在前進時所遇到的各種障礙(如陡峭的穀地。高山峻嶺。兩岸泥濘的河流。成片的灌木林等等),而且是指那些能夠使我們隱蔽地配置軍隊的地形。甚至一個非常普通的地形,我們也能說,誰熟悉它,誰就能從中得到利益。多麵攻擊包括戰術上的各種大的與小的迂回,它之所以起作用,一方麵是因為敵人遭遇到火力夾擊,一方麵是因為敵人害怕被切斷退路。
那麼,這些因素對進攻與防禦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假如我們討論一下上麵所說的導致勝利的三個因素,那麼這一問題的答案是:進攻者隻能利用第一。第三兩個因素的一小部分,而防禦者則可利用這兩個因素的大部分與第二個因素的全部。
進攻者要取得出敵不意的利益,隻能用全部軍隊對敵人的全部軍隊作一次真正的奇襲,而防禦者卻能夠在戰鬥過程中通過各種猛烈程度的和各種樣式的襲擊不斷地出敵不意。
進攻者比防禦者更容易包圍對方的全部軍隊以及切斷它們的退路,因為防禦者處於駐止狀態,而進攻者是針對防禦者的這種狀態進行運動的。但進攻者的這種迂回政策隻是對整個軍隊說的,至於在戰鬥過程中以及對軍隊的各個部分而言,防禦者比進攻者更容易進行多麵攻擊,因為正像上麵說過的那樣,防禦者比進攻者更加能通過各種猛烈程度與各種樣式的襲擊出敵不意。
很明顯的防禦者可充分利用地利。防禦者所以能夠通過各種猛烈程度和各種樣式的襲擊在出敵不意方麵占有優勢,是由於進攻者必須在大小道路上行進,因而不難被偵察出來,而防禦者卻能隱蔽地配置,在決定性時刻之前,進攻者幾乎無法發現他。自從普遍采用了正確的防禦方法以後,對於防禦的偵察已經完全過時了,也就是說這種偵察已經不再起作用了。雖然人們有時還進行這種偵察,但收獲很少。防禦者可以在選好的地形上配置軍隊並且在戰鬥前熟悉地形,這對他的好處非常大,他隱蔽在這種地形中必然比進攻者更能出敵不意,這個道理也很簡單。即便如此,人們現在仍不能擺脫陳舊的觀念,似乎接受一次會戰就相當於輸了一半。這種觀念是在七年戰爭中就已經被少數人采用過的。在二十年前流行的防禦方法引起的,當時人們期望從地形方麵獲得的利益無非是占領一個很難接近的正麵(陡峭的山坡等),而且當時軍隊的配置沒有縱深,兩翼運動不便,因而產生了這樣一種弱點,即軍隊的配置總是由一個山頭延伸到另一個山頭,以至於情況越來越糟。這時候,如果兩翼找到某種依托,軍隊就像一塊繃緊在刺繡架子上的布帛一樣,它的任何一點都不能夠被敵人突破。軍隊占領的地區的任何一點都對整體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每一點都必須加以防守。這樣一來,在會戰中就既談不上運動,也談不上出敵不意了。這樣一種防禦與可以稱之為好的防禦及在現代也的確出現過的好的防禦是完全相反的。
實際上,人們之所以輕視防禦,往往是因為時代已經變了,某種防禦方法過時了,我們上麵所談的防禦方法也是這樣,這種防禦過去曾有一個時期確實比進攻有優點。
我們不妨仔細研究一下現代軍事藝術的發展過程。起初,也就是在三十年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軍隊的展開與配置是會戰的最主要的事情之一,也是會戰計劃的最重要的內容。這種情況通常使防禦者很有利,因為他的部隊已經先敵配置和展開完畢。以後,軍隊的機動能力一增加,這個有利條件立即就不存在了,於是進攻者曾有一個時期取得了優勢。以後,防禦者設法以河流。深穀和山嶺作為掩護,又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直到進攻者變得很機動,十分靈活,以致敢於衝進這些地形複雜的地區並分為幾個縱隊進攻,即能夠迂回對方時,防禦者才又失去優勢。防禦者由於進攻者敢於這樣行動,就把正麵配置得越來越寬,這必然就使進攻者想出了另一個辦法,即把兵力集中在幾個點上,突破對方縱深不大的陣地。於是進攻者第三次取得了優勢,而防禦者則不得不再次改變自己的防禦方法。在最近幾次戰爭中,防禦者已經改變方法了。他把軍隊集結成幾個大的集團,通常不事先展開,而是盡可能隱蔽地配置好,也就是隻做好行動的準備,等到進攻者的措施進一步暴露之後再作行動。
這種防禦方法並不完全排斥在部分地區作消極防禦,這種消極防禦的優點極大,因而在戰局中必須成百次地利用它。但這種防禦目前一般已不再占主要地位了,我們這裏要指出的正是這一點。
若進攻者再發明某種新的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現在一切都趨向簡單。一切都以事物的內在必然性為根據的情況下,恐怕難以期待會出現什麼新的方法),防禦者也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方法。但地形有利於防禦卻永遠是肯定無疑的,而且因為地形對軍事行動的影響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大,所以一般地可以保證防禦原有的優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進攻和防禦在戰略上的比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先我們又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在戰略上有利於取得成果的因素?
正像以前說過的那樣,在戰略範圍是不存在勝利這個概念的。所謂戰略的成果,一方麵是指為戰術勝利做好有效的準備(這種準備愈好,戰鬥中的勝利就愈會有把握),另一方麵是指利用戰術上已取得的勝利。會戰勝利後,戰略能夠通過各種安排使會戰的勝利產生的效果愈多,它能從基礎被會戰動搖了的敵軍那裏奪取的戰利品愈多,對於那些在會戰中費盡力量也隻能一點一點取得的東西,它能大批大批地取得的越多,它的成果就越大。能導致這種成果或使這種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條件,即在戰略上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下麵幾個:
(1)地利;
(2)出敵不意(或是通過進行真正的奇襲造成出敵不意,或通過在一定的地點出敵意外地配置大量的軍隊以造成出敵不意);
(3)多方麵攻擊;
(以上三個因素同在戰術上的三個因素是一樣的。)
(4)戰區通過要塞及其一切附屬設施產生的有利作用;
(5)人民大眾的有力支持;
(6)對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充分利用。
那麼,這些因素對於進攻與防禦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防禦者占有地利,進攻者具有進行奇襲的有利條件,這在戰略範圍與在戰術範圍都是一樣的。可應該指出,奇襲這個手段在戰略範圍比在戰術範圍有效得多和重要得多。在戰術範圍,奇襲很少能發展成為大的勝利,但是在戰略範圍,通過奇襲一舉結束整個戰爭的情況卻是不少的。不過也得指出,使用這個手段是把敵人犯了重大的。決定性的。少有的錯誤作為前提的。所以,奇襲這個手段並不能在天平上為進攻的一端加上很大的砝碼。
在一定地點配置優勢兵力造成出敵不意,這又同戰術上的情況很相似。假如防禦者把兵力分割配置在自己戰區的若幹接近地上,那麼進攻者很顯然就有以全部兵力打擊敵方軍隊的一部分的有利條件。
但新的防禦藝術已采用了另一種行動方法,這就在不知不覺中確定了與此不同的防禦原則。隻要防禦者沒被敵人利用沒有設防的道路奔向重要的倉庫(或補給站)和未作準備的要塞或首都的顧慮,他就毫無理由分割自己的兵力,即使防禦者存在這種顧慮,他也應到進攻者選定的道路上去迎擊敵人,不然他就會失掉退路。因為,要是進攻者選擇的不是防禦者所在的道路而是另一條道路,防禦者也可以在幾天之後用全部兵力在進攻者選擇的道路上找到敵人。在大多數場合下,防禦者甚至可以確信他一定會榮幸地受到進攻者的拜訪。而且,若進攻者不得不分割兵力前進(因為給養關係,分割兵力常常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防禦者顯然還處於有利地位,能以自己的全部兵力來打擊敵人軍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