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頤和園?(1 / 1)

1頤和園

中國

頤和園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西山腳下,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麵積290萬平方米,水麵約占3/4。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4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澱到香山這4座園林自成體係,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係,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4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在的清華園到香山長達20千米的皇家園林區。

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並於2年後改名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後晚年的頤養之地。從此,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也是中國近代曆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頤和園成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緒在這裏坐朝聽政、頒發諭旨、接見外賓。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做,宛由天開”的造園準則。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園中有建築物100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000餘間占建築,麵積70000多平方米,古樹名木1600餘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園中主要景點大致分為3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與光緒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宦芸館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的地方。以長廊沿線、後山、兩區組成的廣大區域,是供帝後們抒懷散誌、休閑娛樂的苑園遊覽區。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王字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巔的智慧海,重廊複殿,層疊上升,貫穿青瑣,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麵三層,踞山麵湖,統領全園。蜿蜒曲折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煙波浩渺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麵,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仿佛置身於200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複廊,是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邊,還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景點建築。

景區內最有特色的是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係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另外還有西堤和堤上的橋、後湖景區全園的建築中心佛香閣等都很有特色,在萬壽山後邊,還有一組仿西藏布達拉宮的建築群,也稱“小布達拉宮”。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國家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