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築路(1 / 2)

一般來說大家隻有一周時間用於耕田。

所以拖拉機的數量需要提升四倍。

這大約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做到。

此外還麵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購買力的問題。

這個問題才是真的難題。

一台手扶拖拉機兩千多元。

一個農民一年才能有多高的收入?

農民工進入築路隊、機械廠、鋼鐵廠、礦場等地方,月收入五六百元,他們才買得起。

從這個角度看,經濟的發展必須平衡。

否則即使他有能力生產那麼多農業機械,買得起的還是太少,於是農民就無法體驗它們帶來的實惠。

好在第一年的產品比較容易賣光,五六百人中肯定有一人買得起的。

即使他很想減少農民的負擔,也想減少農業人口,讓他們都去進城當農民工,但是經濟發展有自己的規律,搞***純粹是自找苦吃。

於是鐵路、公路的修建都應該馬上就開始。

築路隊的工資怎麼都比當農民高。

同時修路也會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有了路,機動車也容易出售,貨車、客車等生意也才好做。

交通更方便之後各種行業才會興旺。

王輝對這個階段的經濟發展的主觀認識是,一定要均衡。

如果不均衡,社會的活性很難被調動起來。

這個時代與他老家剛解放的大夏國之間比,有什麼優勢?

他總有種感覺,光之國的經濟可以快速發展起來,沒必要像大夏國那麼辛苦。

優勢在哪裏?

也許是礦產資源比較豐富?

至少迷霧省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於是迷霧省的經濟可以發展的非常快。

像是伯丁市周圍的經濟也可以這樣子快速發展起來。

隻是那些偏遠地區就不容易發展了。

路不修好,肯定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

那麼怎麼修路?

鐵路比公路容易修很多倍。

即便如此也需要很多石子、木材、鋼材。

地基不用打的像是公路那麼好,可是依然有一定的施工量。

一些機械可以用於修建鐵路。

像是挖掘機、鏟車之類東西確實很有用。

一支兩百人的築路隊修建鐵路,一天能夠修多長呢?

能不能修一千米?

他覺得差不多。

平均一個人五米。既要整地、又要鋪石子、鋪枕頭、鋪鐵軌、打釘子。

五米的地是否好整?

不算太難。

鐵路的地基不如公路那麼高。

實際上工作的時候,他們是有分工的,而且修路是分階段的。

不過他覺得一天一公裏可能是比較現實的。

那麼兩百公裏的一段鐵路需要他們施工兩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