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3年(元620年)7月,唐高祖李淵秦王李民率領唐軍往東征討盤踞在東都洛陽的鄭國皇帝王充。軍隊到達穀州境內時,就在這裏駐紮了起來。9月,有一投降唐朝、劉武周來的部下,如尋等人後叛變逃走後,唐朝的許多將領,如行台左仆射屈突和兵部尚書殷開山等人就認為尉遲恭也肯定會叛變逃走,於是他們就把尉遲恭關進營帳中的大牢。
屈突、殷開山把尉遲恭關進大牢後就去李民報告了這,李民和屈突、殷開山的法不一樣,李民聽完後他覺得尉遲恭不是樣的人,他要叛變逃跑,早就和尋等人一起逃跑,是尉遲恭沒有這樣,說尉遲恭是一忠義之士,已經歸順大唐了。於是李民就立令屈突和殷開山等人把尉遲恭從大牢裏釋了出來,李民還親自把尉遲恭送到自己營帳中的臥室裏,後賞賜給尉遲恭許多金銀珠寶,李民和尉遲恭之間交談了一番,尉遲恭聽完後熱淚盈眶,對李民如禮遇自己,禮賢下士,非感動,尉遲恭立李民示願一追隨他,永遠不會叛變大唐。
9月21日,尉遲恭帶領玄甲軍陪同李民一起到榆窠園附近打獵,後他們就碰到了王充率領的數萬步兵騎兵。王充的手下大將單雄信率領騎兵朝李民殺了過來,尉遲恭大吼一聲,當場就用手中的馬槊把單雄信挑傷於馬下,後來尉遲敬德帶領自己玄甲軍的騎兵護著李民殺出了王充大軍的包圍圈,而且尉遲恭後還成功把把王充的部下陳智略和6000人的騎兵俘虜了,李民和尉遲恭等人到唐軍的營帳後,李民覺得沒有錯人,且尉遲恭救了自己,還立了大功,於是就又賜給尉遲恭一箱金銀珠寶。這是尉遲恭一救李民,後來尉遲恭又有兩救了李民的。
時的下已經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麵,也就是占關中等地區的李唐王朝、盤踞在河地區的王充的鄭國權,以占領了河大部分地區夏王竇德權。從武德3年(元620年)的秋一到武德4年(元621年)3月的8個多月的時間裏在李民率領的唐軍不斷對洛陽圍的況下,這時河的50多個州縣已經後投降了唐軍。圍困在洛陽這座孤城的王充等人早就已經陷入到了彈盡糧絕的局麵,而李民每都率領唐軍不斷地進攻洛陽城,而久攻不下,唐軍將士們的士氣和體能也達到了非低落的地步,是就在李民和將士們商量如何決危急的關頭的辦法之際,李民突到緊急軍:“3月21日,夏王竇德已經同了王充援的請,親自率領夏軍10多萬人來救援,且夏軍已經後成功地占領了州、滎陽和陽翟等縣城,竇德的夏軍快就要到達洛陽城下救援王充了。”這份緊急軍讓將占領洛陽的李民和將士們都覺得勢變得更加嚴峻起來。
竇德(元573~621年),貝州漳縣(今河省故城縣)人,祖上都都是農民。大業7年(元611年),隋煬帝楊廣一率領大軍征伐高句麗時,擔二人長的小官。後來為幫助助同鄉孫安祖起義,竇德的家人縣令殺害,竇德就帶領手下200人起兵隋,後竇德等人就到達在高雞泊(在今河故城),去投奔高士達領導的起義軍,高士達竇德為司兵。大業12年(元616年),高士達戰死後,竇德自封為將軍,擁有10多萬人的軍隊。大業13年(元617年),竇德自稱長樂王,年號為丁醜,都城為樂壽(今河獻縣),唐武德元年(元618年),竇德自稱夏王,改年號為鳳,國號為夏。武德2年(元619年),宇文化的大軍遭到夏王竇德的大軍和唐朝的右翊衛大將軍、淮安郡王李神率領的唐軍的兩麵夾擊,後宇文化和他兩個兒子宇文承、宇文承趾,以二弟宇文智一起夏王竇德捉殺害。武德3年(元620年)11月,王充派遣使來竇德援,竇德在中宿舍人劉斌的勸說下決定親自率領夏軍10多萬人往洛陽救援王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