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筆的發明
毛筆是中國獨有的筆,據說,毛筆是戰國時秦國的大將軍蒙恬發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王(後來的秦始皇)派大將蒙恬與楚國打仗,並要他定期寫出戰鬥情況彙報。那時,人們用竹筆寫字,就是將一根竹棍頭部削薄,削尖,再刻出一兩個口子,蘸上墨汁,在竹片或木簡上寫字。為了攜帶方便,蒙恬更喜歡把字寫在帛(絲織物)上。竹筆寫字很吃力,寫不快,弄不好還會劃破帛,因此蒙恬就想改良竹筆。
有一天,他在野地裏發現兔子尾巴拖在沙地上留下的痕跡像人寫的字,馬上想到用兔毛來改良筆。於是,他捕獲了幾隻野兔,剪下尾毛製作筆。誰知兔毛上有油脂,不吸收墨汁,不能寫字,蒙恬一生氣把筆丟出營帳。
正巧那支竹筆被丟在一個有石灰水的小坑裏,堿性的石灰水把兔毛上的油脂洗掉了,吸足了水變得白胖胖的。蒙恬一看,喜出望外,趕緊用來寫字,字跡流利而漂亮,從此毛筆取代了竹筆。
小提琴的發明
也許很多小朋友就是學小提琴的,那麼你們知道小提琴是誰發明的嗎?它由來已久。小提琴是在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的一些弓弦樂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其音色清澈嘹亮,圓潤柔美,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交響樂團的基礎樂器。
小提琴的前身主要是公元800年左右傳入歐洲的阿拉伯拉巴伯琴,這種琴傳入歐洲後叫“列貝克”。列貝克琴身呈梨形,隻有三根弦,按指處設有音階格,基本也是平放在下巴下演奏,琴上的三根弦分別為G、D、A三種調,和現在小提琴的三根低音弦相同。
1560年前後,意大利人德沙洛首先對列貝克進行了改進,創造了小提琴。小提琴的外形由阿瑪蒂設計,采用了琴身扁平、琴腰窄、轉角尖這一基本形狀,並去掉了音階格,增加了一根高音弦。後來阿瑪蒂的徒弟又對小提琴的長度、寬度進行了反複多次的研究和改動,終於在1770年左右確定了音色最淮的尺寸,成為了今天的小提琴。
阿拉伯數字的發明
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公元500年前後,隨著經濟、文化以及佛教的興起和發展,印度的數學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天文學家阿葉彼海特在簡化數字方麵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數字記在一個個格子裏,如果第一格裏有一個符號,比如是一個代表1的圓點,那麼第二格裏的同樣圓點就表示10,而第三格裏的圓點就代表100。這樣,不僅是數字符號本身,而且它們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樣擁有了重要意義。以後,印度的學者又引出了作為零的符號。可以這麼說,這些符號和表示方法是今天阿拉伯數字的老祖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