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童真是不是代表著進步(1 / 1)

昨天表妹談起她的女兒甚是驕傲,她的女兒特別會自言自語,還會自演自唱自我欣賞。沒事的時候自己給自己講故事,講故事時自己時而情緒激昂時而梨花帶雨,故事講完情緒立刻恢複平常;看電視也是表情跟著劇情走。一個三歲多的女孩正是天真爛漫之時,就如純潔的一張白紙,無論給她塗上何種顏色都可能伴其一生。

聽完表妹自豪的介紹,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當年自己何曾不是一個純純小子兒。給弟弟妹妹們講自己編的故事,聽著還沒被帶動情緒講者已是淚流滿麵了,看一悲情影視,十有八九會泣不成聲;平時看到丐幫弟子經過家門,常常忍著把家中的食物都送出去的衝動抱著吃的喝的,看著家長一點一點地向丐幫弟子走去;奶奶給我零食,我必先看奶奶屋裏是否有剩餘,如果所剩不多,不管老人家怎樣說我都背著雙手不肯接受祖母物質上的愛。

現在已步入中年,有時經過奶奶的房間,看到老人家屋裏有零食竟沒經過主人的同意拿起來就吃,盡管老祖母始終都是笑嗬嗬地看著我,盡管自己覺得吃自己奶奶的東西理所應當,可事後總覺得有些不妥,哪裏不妥卻是很少去深究。也許這就是成人和兒童的區別吧。童年時為了博得別人的誇獎可放棄自己極渴望得到的東西,為了別人不受饑餓偷偷地拿自家白麵饅頭給雪地的流浪老人吃。如今想來覺得那時的自己很傻,好像家裏的東西是大風刮來的似的。通過幾十年的學習,自己的思想終於成熟了,那些幼稚的表現在一次次的學習中消磨的無影無蹤,當我走出學校大門之時我已成年,褪去兒時童的真和少年的淳樸,踏著穩健的步伐走進社會。

我學會了很多,無論是對事件的看法還是做事方式,都是小時候不可比擬的,和二十歲以前的自己相比較自己進步了許多,至於失去了什麼,想一想好像沒有,因為當初的白紙上經過多年的學習已經塗滿了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圖案,還是那張紙,隻不過是白色被彩色取代了,這算不算也證明人總是往高處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