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曆與舊曆的分別
農曆:又稱夏曆,相傳起源我國夏代。按
照全年的自然日劃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和
年節。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變化周
期而設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曆每
月的初一稱為“朔”,每月的十五稱為“望”。
在“朔”日,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暗影
對著地球,而與太陽同時出沒,於是人們看不
到月亮。在“望”日,地球運行到了太陽與月
球中間,太陽從西方落下,月亮從東方升起,
因而能看到滿月。由於農曆一年約為354日,
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
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
份也叫閏年,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情況
靈活而定。農曆既依據地球回歸年所用時
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指定,而且以身邊的氣
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為參照,實用性強,
因而成為四季分明,便於記憶的曆法。在我
國,農曆曆法尤其適用於中原的廣大地區。
舊曆:舊曆是公元1911年以後才使用的
名詞,辛亥革命以後國民政府宣布采用公曆
的紀月紀日方法,相對於這種新的方法而言,
人們就把清朝時所用的“時憲曆”叫做舊曆。